分享

悟空问答

 好了明理 2017-06-27

你说的层状盔甲,规范称呼为扎甲,片状的那种,最为典型的形象代言人请参照日本古代幕府时期大将军身上的盔甲。
古代中国代表了东亚地区最先进的文明,下面就拿中国来举个栗子。

首先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劳作方式不适合军队列装板甲。注意是列装,就是批量化生产。制作板甲的原料是大块的钢板,需要大量锻打成型。而古代中国冶铁多采用煤,优点是降低了成本,缺点是在钢材中引入大量的硫磷等元素,钢材品质降低。

而高硫钢只适于铸造,难以加工成合用的钢板。欧洲煤炭的缺乏使得冶炼中大量使用木炭,脱硫钢被生产出来,板甲有了优质原材料。
其次是人工。古代人工锻造一块钢板的代价很高,比起铁匠举锤打铁,欧洲的水力锻造技术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水力锻造可以提供大型的穹面锻锤,可以直接对钢板进行塑性,这是再多的人力也无法办到的。

而我们在这方面从未将水力应用到锻造中,更多的是在农耕领域的应用。没有大型机械,因此转而发展小块铁片制作的扎甲或鳞甲。

但这并不是说扎甲要劣于板甲,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无论何种盔甲都是为战争服务的。

在修补方面,很简单的道理,板甲被打出洞修补很难,成本也高,很可能需要面对重新锻造;而扎甲则只需将报废的甲片替换即可,这种打补丁的方式灵活高效成本低。这是最主要的一条原因

在战场上,欧洲贵族骑兵即使被俘,也可以通过赎金重获自由,并不会有生命危险,真正致命的是战场上的厮杀,因此贵族们往往愿意在提升防护上增加投入,这刺激了板甲制造业的发展。

而我们的贵族体系,或者叫做士大夫阶级(士族门阀)体系的过早崩溃,导致了动辄灭族屠城或者坑杀战俘的习惯或者陋习,想想白起坑杀四十万战俘就知道了,所以战场上的最佳选择是适度防御同时尽量保证灵活。而且宋以后主要实行募兵制,军人装备大多由政府统一配发,为了减少军费成本,朝廷自然会选择加工维修都较为方便的扎甲。

最后一个就是战斗的惨烈程度。西方采用城邦制,每个领主都有一支个人武装,但人数和规模都很少,因此大部分都是小规模冲突,小到了胜负往往由几个骑士的单挑就能决定,几百个重装骑士发动的集团式冲锋算得上是大场面了,而且听说过的骑士团也仅有条顿、圣殿、医院三大骑士团,每个不超过二百人。

我国自从秦朝大一统后,动辄就是几万人的会战,战事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是常有的事儿,补给反而超越了死亡,成为大问题。而且从秦朝的黑甲军,直到满清入关时期的八旗布面铁甲军,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重装骑兵(宋朝因为缺马除外,但步兵方阵称霸天下),高昂的装备费和战损率是每个朝代都负担不起的。

所以中国古代战争的高强度和大补给,决定我们必须尽可能武装更多的人,并且要具备良好的修复和补给能力。正所谓,防护弱,命来凑。

(更多问答请关注公众号布衣都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