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战场淘汰许久的戟,却在数百年后的欧洲大放异彩?

 天空勇者 2017-06-27

在中国历史上,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尤其流行于战国到东汉。但是,中国的戟自魏晋开始便少有人用,到了宋朝,戟发展成了《武经总要》里的“戟刀”,即我们平常说的方天画戟,但是已经更多以仪仗用品的身份出现,军队中很少用于实战了。


上图:方天画戟


相比之下,在中世纪后期到近代早期,瑞士长戟都是欧洲军队中的重要装备,是欧洲最著名的雇佣兵团瑞士兵团的主战装备,也是当时欧洲各国步兵方阵中不可缺少的冷兵器,在诸多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强的作用。


在今天的梵蒂冈,教皇的护卫队,依然是以瑞士长戟作为其“装备”,当然这时候的瑞士长戟也已经沦为“仪仗”用品,但是足见瑞士长戟影响之大。


上图:今天的梵蒂冈教皇卫队


为什么在中国淘汰许久的戟,却在数百年后的欧洲大放异彩呢?


这是因为,中国的戟,和欧洲的戟,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将欧洲的那种武器称之为戟,纯粹只是翻译的巧合。


在中国古代,戟一开始是戈和矛的结合。


上图:早期的青铜戟,是将戈头与矛头混装而成的


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长杆武器,其本质就是一个加长的镰刀,可以用来勾、扫、啄等等。在夏商时期流行车战,在同一时期的世界,以战车为核心的战争形态都极为普遍。


但是,其他国家的战车都以车上射箭为主要作战形式,无法像后世的骑兵一样,借助马的冲击力进行强有力的攻击。中国在马车上不仅有射手,更有一个手持长杆武器的战士,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长杆武器会是戈。


上图:三千多年前使用双轮战车作战的埃及法老,然而此时埃及的战车只能利用战车机动性进行射箭攻击,无法利用战车的冲击力。


上图:青铜戈

上图: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战车,一辆车上有三名战士,一名驭手,一名弓箭手,一名戈戟手。


因为马在前,人在后,长杆武器必须横向伸出。而刃部横向伸出的戈,则可以将马车的冲击力转化为刺击(啄击)力。换做别的武器,比如矛,则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加上战车上的战士大多是贵族,很多高级指挥官(比如说王)喜欢用玉制的戈彰显自己身份,所以戈在当时的武器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咱们的战、我、戮、戎等字都是“戈”字边,而且成语中也大量用“戈”代指战争。


上图:商周时代的玉戈


但是戈的局限性也很大,我们想想就能清楚,步兵使用戈,远不及使用矛来的方便。于是到了周代,中国人开始将戈和矛装在一个长杆上,发明了戟。之后,又出现了一体的卜字戟。


上图:汉代卜字戟


这些戟的优势都是一样的,多功能,可刺可啄,戟的小枝还能使得敌人被刺中后继续冲击,防止其与自己“同归于尽”。


而且戟非常适合前马镫时代的骑兵使用。在当时,无马镫的骑兵无法手持长矛进行长矛冲刺,只能进行戳刺,而且戳刺多以侧向攻击为主,而戟的侧向小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助马匹的冲击力进行杀敌,却不至于让没有马镫的骑兵因为反作用力而摔下马背。


上图:西汉骑兵俑,装备戟的无马镫骑兵


然而,伴随着马镫的出现,侧向有小枝的戟其地位自然就尴尬了。故而这一时期的戟,也可以称之为丩字戟,其小枝和戟尖一样,也是向前伸展的,很像掉了个侧齿的三股叉。


上图:壁画中的唐代戟


在宋朝,又出现了画戟,也就是“戟刀”。到了明朝,戟已经彻底成为一种身份的仪仗用品,很少做为实用器出现在战场上。


上图:明代《出警入跸图》中持戟的仪仗队,戟下有夸张的豹纹装饰,不可能用于实战


无论车兵也好,骑兵也罢,还是仪仗队,中国的戟都是高富帅的象征。中国传统小说里一说到玩“戟”的大将,一定是身穿盛装,模样壮硕却不失英俊的人物形象。


《水浒》里的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都是用戟的,虽然武艺不精,但是一人全军穿红袍,一人全军穿白袍,两人的戟上都有长长的绒条作为装饰,可谓军容盛大,煞是好看。


上图:《爱情公寓》里的吕布


而欧洲的戟则和高富帅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和当时欧洲的长矛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屌丝步兵武器,骑士老爷们是不屑于用的。


使用瑞士长戟的瑞士兵团也是的确不是什么高富帅,那时候的瑞士还没开始搞金融业,也没开始造手表,而且大多是贫困山区。瑞士的部队,只能靠简单的长矛为主,短一点的长戟为辅,别说火器了,就连铠甲都不能凑出一人一套,只有战阵前方的士兵能够穿一穿。


上图:组成瑞士长矛阵的各种士兵,几乎没有铠甲

上图:板甲骑士


但是,就是这样屌丝的武器,却在战争中让骑士老爷吃尽了苦头。以至于在1476年,勃艮第公爵查理为了对付瑞士,组织了5000骑兵、4000弓箭手、12000步兵、20门火炮与瑞士在穆尔滕地区决一死战,史称穆尔滕战役。


上图:瑞士长矛阵,长矛兵的身后,是一排排的戟兵


而且,在这之前查理就已经在瑞士长矛兵身上吃过苦头,知道他们在冲击时非常勇敢,并且有很高的纪律性,冲击力极强。所以,他有意将炮兵、弓箭手往高处布置,以发扬远程火力。


可是在战斗中,瑞士人巧妙布局,不怕牺牲。在悍不畏死的冲锋和森严的纪律下,以长矛为先锋、以长戟为主力的瑞士长矛方阵再度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在这一战中再次取得全胜。



尤其是对付重骑兵的时候,瑞士长戟既可以利用细长的尖部刺击,又可以用侧面的刃去劈砍马腿,还可以的利用另一侧的钩子将骑士钩下马背。如果有必要的话,沉重的戟头往下一抡,钩子砸在步兵的板甲上,也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戳破。


上图:欧洲戟的用法


此外我们通过这些事例还可以看出欧洲的戟虽然外形和中国的戟有相似之处,但是其本质却千差万别。


卜字戟,丩字戟,方天画戟也好,都不是专门为破重甲而钻研的武器装备。而且其一开始诞生,就是考虑到步车、步骑通用,不是专门为步兵准备的武器。


而瑞士长戟则是典型的步兵武器,配属在长矛阵中进行作战,是典型的以步克骑装备。骑士瑞士长戟的原型也不是矛或什么武器的集合,就是一个带尖头的破砍刀或者说是一种简陋的长柄斧。


到了后世因为对付重骑兵的需要,将尖变得细长,将刃变小,并增加了一个钩子,等于说是一种斧头的变形。


上图:瑞士长戟的前身

上图:各种瑞士长戟


所以,西方的戟应当翻译为斧枪更为贴切,可以理解为斧和矛的结合,典型如德意志长戟,其造型就更贴近斧型。


上图:瑞士长戟的两种变形,更侧重于斧的功能。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武器装备,只是一支没有成为主流。汉代曾经出现过钺戟,也是一种将矛斧进行结合的武器,但是并未推广。


到了宋代,中国的步兵也要面对身披重甲的重骑兵了,便出现了“大斧”。其实从各方面看,大斧才更像欧洲的戟,只是长度相比之下要短小不少,头部也更重。


上图:汉代钺戟

上图:明代的大斧,继承了宋代的形制,最前端有尖,下方是斧刃和钩刺。欧洲的戟与之相比,颇有神似之处。


什么战争环境催生出什么样的武器,兵器永远以实用性为第一,能适应战争环境的武器就是好武器。在不同的战争环境下必然产生不同的武器,在相同的战争环境下必然产生相似的武器,这都是非常正常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