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暑假就要到来,学校老师却又开始了一波又一波“反对提前学习”的主张,各种理由听得耐撕爸爸也是要go die了。 学校老师反对孩子“提前学”,一般不出乎这个两个原因: 1)提前学了,孩子课堂不专心听讲,给老师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2)为了班级整体进度,孩子的知识不一样了,老师不好教,怎么破? 但是耐撕爸爸则认为: 从个体差异和孩子的认知发展来说,本来发展就不可能完全的均衡,一个班级三四十人,一种学习进度,本身就是悖论!这是基本的哲学道理、难道教育从业者忽视自然规律么? 如果学校还是按照“工厂式”教育方式,才会反对提前学。 而且你会发现,很多教师子女都会有计划的提前学。提前学已经不再是优等生的特权,而是大多数家庭的刚需。告诫不想让孩子提前学的家长,一句中国的老话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传统意义上的提前学 V.S 耐撕爸爸说的提前学 耐撕爸爸反对传统意义的“刷题式”、“赶进度”的提前学;而是强调根据孩子特点和擅长点,跳出舒适区的“提前学”。 传统意义上的提前学:“提前学“仅仅看到了“提前”二字,却没有正确的方法论 提前学就是刷题?赶进度?把高年级的课本先学了?很多家长一边骂学校,骂政策,一边还是最有力的执行者。“我也很无奈呀。”因为时代的日新月异,很多家长都表示“跟不上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教孩子,甚至是狠下心来逼孩子学。 (但我想说,如果你们只是赶进度,提前学的,那真的错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把孩子兴趣的翅膀,硬生生地剪断了。) 耐撕爸爸说的提前学: 真正的学霸是经常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点,去不断地寻找新的知识。总是随大流,在学习方式上,总是在“舒适区”打转,对于有学习能力的孩子来说,就是抹杀成长。从学习方式开始,跳出孩子“舒适区”的提前学习,找准孩子兴趣点的拓展学习,从学习方式开始充满着创新的学习体验。如果,一个班级一种进度,有些孩子就变成在“舒适区”打转,极大的影响个体的进步和发展。 提前学具有丰富的科学依据 阅读能力的养成 德国教育家的卡尔·威特,4岁开始阅读;控制论创始人维纳,3岁就会读能写;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4岁前就识字读书。 左边 歌德 右边 梁启超 再看中国古代的王勃、骆宾王、白居易,方仲永直至近代的胡适、梁启超、鲁迅、郭沫若等,几乎都是在3、4岁就开始进入阅读的。
前苏联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也是非常提倡提前阅读,“阅读越早,对智力发展越有益,孩子的阅读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时对智力发展越有益,7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就很重要的一种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 探索能力的养成 达尔文小时候,就经常会在森林中观察小鸟的动作,并且还喜欢思考,观察树木,观察鱼,是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有一次,达尔文在快要落下的树皮上发现一个虫子在动,他赶紧把树皮给拨开了,看到两只奇怪的甲虫,赶紧抓到手心里观察,一点也不害怕。后来竟然还惹得那个甲虫放出了毒汁,把他的舌头给蜇伤了。(要是换到“中国式”父母,早就把孩子隔离起来,捧在手上吹伤口了吧) 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生命充满好奇的孩子,才能从各种奇怪的事物中发现各种现象,以至于后来提出了伟大的进化论。 左边 达尔文 老年时期 右边 达尔文 小时候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 “舒适区”理论帮助引导孩子正确地提前学 踏出“舒适区”,迈入“学习区” 心理学教我们,人处于舒适圈之外一点的 “学习区”(Learning Zone),又叫伸展区”(Stretch Zone),最能使我们创造更多的可能。 伸展区里是我们未涉足的领域,那里有充满魅力的事物、吸引人目光的趣味,也有挑战自我的生命任务。只有我们 “循序渐进 ”地尝试新鲜事物、做些「改变」,我们就可以拓展自己的生命经验,发挥潜力。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如何和孩子一起跳出舒适区? 尝试新的游戏:和孩子一起探索更好玩的游戏,家长也参与其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一些科学小实验,让孩子自己去探索STEAM之美。 ![]() ![]() 尝试去新的地方学习:新的地方会给孩子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介于对时间和成本的考虑,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可以负担一家人去异地长期旅行,博物馆便成为“家门口”的学习殿堂。而即将莅临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展”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带孩子学习历史、人文等综合知识的好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公开课,带你揭秘大英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尝试去结识新的小伙伴:暑假就要来了,很多家长会选择带孩子参加夏令营。在夏令营的过程中,孩子们离开了父母,不再是“小公主”和“小皇帝”。在夏令营的过程中,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关心别人;在克服困境中建立自信;在团队竞赛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能力。很多家长都表示,短短几天的夏令营过去后,可以感受到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成长。 格外小心“恐慌区” 过了“学习区就”到了 “恐慌区”(Panic Zone)了,当孩子有过多的恐慌与紧张也是无法学习到新鲜事物的。这是很多提倡舒适圈教育的文章中,忽略掉的一点,却是耐撕爸爸非常重视的一点。孩子和家长都不需要把自己逼地太紧,在尝试跳出“舒适区”的同时,需要时不时地回去一下。 如同是飞地又高又远的鸟儿,偶尔也需要回到自己的巢里歇息,才能为下一次的飞翔提供更多的能量和勇气。 ![]() 具体方法:比如语文、英语的学习,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现在的能力,给出超过其目前阅读能力的学习资料,然后要观察给出的学习资料有没有难度过大,如果过大,孩子表现出兴趣下降,就要做出适当的调整。要时刻记在心间: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要急于求成。 ![]() 最后,送给家长和孩子们一张漂亮的小图,英文是“Life Begins at the end of your comfortzone.”,中文翻译一下就是“舒适区终结时,生活才真正开始。” ![]() 附赠一条小音乐 祝家长和孩子们 暑假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