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英博物馆策展的著名文物展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于今年春天已登陆国家博物馆,在北京完成了漂亮的中国首秀。 现在,展览自京抵沪,“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将于上海博物馆展出,本周四就正式开幕啦。 (偷偷告诉你:互动福利见最后)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大英博物馆 在每个新的展出地,当地博物馆都要为这部世界史增添一件能够代表人类社会当下进程的物品作为第101件展品。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国博展出现场展示的第101件文物是: 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木槌 和 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 而上博为此次展览选取的第101件文物,据说“过程还是比较曲折的”,上博面向大众进行了方案的公开征集,“大家动足了脑筋”。这件神秘的展品将在6月29日展览开幕时揭开神秘的面纱! △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特展 ?上海博物馆 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100件文物,以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世界历史。该展不仅彰显“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这些文物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广泛地区的文明发展史。
另一些文物则展现了人类最严肃的思考:人们渴望理解神明,超越死亡(与死神讨价还价)及战争与冲突的泥淖。例如来自也门的青铜手,属于已经消失的宗教遗产。青铜手也极具个性化:折断的小拇指和罕见的勺形指甲,似乎暗示这只手是根据真人的手浇铸而成。青铜手所献祭的宗教已经消失,但这一文化遗存仍能帮助我们追寻那消失的信仰。 △ 阿拉伯铜手,2-3世纪,也门 ?大英博物馆 还有些文物表现了人类的欢愉,专门用于华宴和游戏的场合。来自中国春秋时代的青铜镈钟,代表了早期中国“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一些重要的文物揭示了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存在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克里特岛出土的青铜人像,其材质和技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德雷克环球航行纪念章,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险是如何把世界各地连结在一起的。 △ 康侯簋,公元前1100—前1000年,中国河南省 ?大英博物馆 △ 镈 ?大英博物馆 这些历史文物能带来欢欣和愉悦、好奇和挑战,能提出问题,也能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物能讲故事,它们聚集一处,共同讲述了一个最伟大的故事——世界历史。 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本次展览除去序厅和展示第101件展品的尾厅,设有八个单元。 序厅 第一单元 开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第二单元 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 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 第六单元 变革与调整(公元900—1550年) 第七单元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第八单元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尾厅 △ 佘盆梅海特内棺,古埃及第26王朝,约公元前600年 ?大英博物馆 △ “大洪水”记录板,公元前700—前600年,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 ?大英博物馆 △ 亚历山大银币,铸造于公元前305—前281年,土耳其拉普塞基(兰萨库斯)地区 ?大英博物馆 △ 柿右卫门瓷象,公元1650—1700年,日本佐贺县有田市 ?大英博物馆 此次上博展览的设计师在布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为如何更好地展示某些展品的局部动脑筋,例如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采用了转动托盘的制式,让观众可以360度欣赏这枚金币,且在说明牌旁边佐以金币两面的放大局部图,旨在让观众更好更清晰地观赏展品。 △ 借助转动托盘展示的鸠摩罗笈多一世金币(约公元415—450年铸造,印度) ?上海博物馆 上博展览的陈列风格一直追求大象无形、大道至简的语境,所有的装饰手段都是为了烘托文物本身。因此展厅内的形式设计力图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协调中求韵律,在品位中求特色。在白色主色调的背景下,我们通过柜内色调的转变、各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空间的“围”和“合”、节奏的“疏”和“密”、细节的处理、展线的有序规划和明暗光线的控制,让这个展览更具有可看性。 △ 展厅中的王后的里拉琴(约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乌尔城址)?上海博物馆 △ 展厅中的佘盆梅海特内棺(约公元前600年,埃及)?上海博物馆 感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及大英博物馆对本文的支持 上博展览开展前,一系列文明史学术讲座的入场名额早已满额。 你想听大英博物馆策展人为你解读“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探索大英博物馆藏品的方法”讲座吗? 现在还有机会: 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讲座入场券 看懂文物展,听策展人讲方法论是必须 请在本文下方留言,表达你对百物展的喜爱和期待 转发至朋友圈并发来截屏,中奖几率更高! 只有两个名额哦~ 互动截至日期:6月28日中午12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