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件珍品,展示一个“浓缩的世界史”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7-09-26

 


——李仲谋在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秋季开学论坛的演讲

20170926   15 :思想周刊/思想者·连载·广告    

 

在此次“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中,第100件展品是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这个东西国内市场很少见,大多卖到了非洲,为什么呢?原来,那里一些地方没有电,用太阳能充电8个小时,就能照明100个小时。正是这些创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撑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世界与未来紧密相连

 

  思想者小传

  李仲谋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主要分管展览和部分学术部门工作。多年来在上海博物馆从事特别展览工作,参与策划或协调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大展”“伦勃朗与黄金时代展”“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等重要展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陶瓷,发表《“奉华”铭瓷器研究”》《元青花研究综述》等论文及译作。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收获众多观者。这是一个全球巡展,之前到过很多地方。此次来到上海,我们取了一个副标题:浓缩的世界史。有时候,做展览就像炒菜。同样的展品放在不同的地方,因为炒法不一样,炒出来的味道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希望这次展览能体现上海的味道。

 

  大英博物馆为何全球巡展自家藏品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缘起有多个“一”,首先是一座博物馆。

  全世界公认的四大博物馆是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和俄罗斯的冬宫博物馆。这四个博物馆的藏品都非常丰富。在这四个博物馆当中,大英博物馆的历史最久,1753年成立,并于1759年真正开放。

  大英博物馆为什么能做这样一个“浓缩的世界史”?我们看看其他馆:卢浮宫缺亚太的展品;冬宫博物馆多的是关于俄罗斯历史、欧洲文艺复兴、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藏品,但其他藏品相对不足;唯一可以比一比的是大都会博物馆,但它的历史没有大英博物馆长。

  谈到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叫尼尔·麦格雷戈,曾在大英博物馆做了14年的馆长。他曾在英国广播公司做了一个100集的专题节目,每次介绍一件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并通过这些展品展示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他出了一本书,名为《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为什么做巡回展览?这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麦格雷戈认为,大英博物馆不是一个英国人的博物馆,而是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一个博物馆,所以展览要向全世界开放。当然,这是基于他的立场来说的。对于希腊、中国等国来说,这些藏品中很多是被非法弄出去的。在这里,暂且不对此予以评论。

  客观来说,这算是一个好的案例。通过一个世界巡回的展览,在宣传博物馆优秀的艺术藏品之时,也宣传了博物馆的建馆和管理理念。

 

  《女史箴图》为什么不能来沪

 

  今天来看这场百物展,细心的观众可以去找一找,有多少件展示品在那本书中提到了?我找了一下,上海博物馆这次展览中与书里面相同的东西差不多有46件,另外50多件则选取了类似的东西。为什么100件藏品不能全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一些东西听节目没问题,但你要办一个展览,要把它实现,是非常难的。比如《女史箴图》,且不说它背后的一些复杂故事,仅就藏品本身而言,拿出来展览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这么说?

  上海博物馆搞书画展览的时候,你会注意到,有些手卷很长,最长的二三十米都有。故宫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其中,有幅康熙时期的图,长40米。但好在它是手卷,可以卷起来,卷上后就小很多,放一个小箱子里就好了。可《女史箴图》不一样,它现在是平摊在一块板子上的。

  那是一块普通的平板,3.5米那么长,很难卷起来了。而运输板子,则需要很多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的控制,而且陆路运输、飞机运输又有不同的要求,不是想运就运得来的。此外,要做符合相关控制条件的箱子,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这样的藏品做广播节目可以,却很难在展览中实现。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此次来上海参加巡展展品的代表性呢?比如,广播节目中介绍的东西要进行微调,找类似的就可以。很多东西讲的是一种文明,讲的是其中的一个点,所以这个展览是有很大空间的。前期巡展到澳大利亚时,有一个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的青铜雕像,眼睛里面嵌着宝石,这个比较少见。但奥古斯都的石头雕像还是比较多的,全世界大概有250多尊。由于石头对温度、湿度等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所以到上海博物馆来巡展时就换了一个石头雕像。

  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物品有哪些呢?此次展览的百物中有8件出自中国,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唐代龙首双耳瓶、元代青花瓷盘以及中国产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其中,7件古代文物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比如,东汉釉陶六博俑较完整地展现了六博这种游戏,历史价值很高,且两个俑形态生动,观赏性较强;唐代龙首双耳瓶身上带有异域文化元素,其源头可追溯至希腊、罗马和西亚,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万里挑一百件展品有啥选择标准

 

  博物馆的功能是通过文物来讲述历史,就是以物述史。关于历史,我们有很多文字资料可以参照,可以去读去了解。但博物馆有一个特殊性,它是靠文物而不是靠说的。文字的历史是有倾向性的,而物品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对物品的解读也是有不同角度的,但文物反映的历史相对客观和真实。上海博物馆以前做的展览多讲艺术,这次百物展览偏重于历史,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

  要全面展现人类文明史,藏品更需尽可能公正地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需尽可能多方面地展现那些已被证明切实可行的人类经验,需让人们了解各个社会的全貌而非只着眼于权贵阶层。因此,在收录伟大艺术品的同时,也要包含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我总结了选择展品的几个原则:

  一是必须是各个时代的典型物品。

  二是要有各个地区、不同的文明的典型物品,如埃及的化妆品、土耳其出土的亚历山大头像银币、中国的玉琮、伊拉克的宫廷壁画、巴基斯坦犍陀罗地区的佛像、复活节岛的界标以及毛利人的短棍、哥伦比亚的黄金,等等。

  三是伟大的艺术品和平凡的艺术品应兼而有之。

  四是注重蕴含多重信息。比如,选择小猎犬号上的精密计时器,首先在于达尔文乘坐了小猎犬号船环游世界。航海旅行最终使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把当时人们通常以为的地球生命起源时间大大推前了。但原因不仅于此,英国人成功制造出精准的航海计时器后,就可以计算航行所在的位置,也可以根据计时器上的伦敦格林威治时间,在途中随时依照太阳位置计算出离家的距离。这是颠覆人类时间观念的大变革,一直沿用至今。

  五是注重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元青花瓷盘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精品,但元青花瓷上白地蓝彩的图案,不是我们传统文人所欣赏的,却体现了多民族、多宗教融合。因此,它是一个多文化的结合体,值得珍惜。

  六是注重不留文字的文明遗存。我们很多历史是靠文字来记载的,但世界上同样存在很多没有文字的文明,如玛雅文明。它们靠物品来记录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同样宝贵。

  七是关注历史遗存的选择性。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物只是古代留下的冰山一角,大多数是不容易腐烂的、不容易损坏的陶瓷器、青铜器和石头。但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如衣服类,留下的就非常少。在此次展览中,我们有意识地尽量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

  八是注重物品的时代印记。比如,日本的绳纹陶罐是早期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但后人经过重新改造把它里面涂了金,在茶道中继续使用。这些物品经过有序传承、重新改造、重新使用,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九是不能百分之百地相信物品,需进行谨慎研究。比如,丢勒的《犀牛》,创作于1515年。这头犀牛是印度一个邦奉献给葡萄牙国王的,国王拿它来送给教皇,运输途中在地中海不小心翻船。犀牛因为脚上缠着链子,也淹死了。

  但事实上,丢勒没有见过犀牛,因而无法客观地反映它。画中有两个地方画错了:一是犀牛的脖子上多出一个角,可能是把鼻子上的角给画错位置了。还有一个错误是,把犀牛的四个脚画得像鱼鳞片一样,其实那只是犀牛身上粗糙的皮肤而已。

  为什么会出错呢?因为丢勒是道听途说听来的,是靠别人素描这种材料而辗转了解的,所以不是很准确。因此,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是客观反映,我们需要对物品所诉说的背后历史予以深入挖掘。

 

  如何浓缩世界百万年历史文明

 

  下面,介绍一下此次百物展的布局和内容。

  一是序言。序言部分仅有一件展品,即一套属于古埃及女贵族的木棺。这个女性内棺里面躺着一个成年男性的木乃伊。这个木乃伊的脑部有一个金属的工具,是一把手术刀。我们推测,在做木乃伊的时候,古人犯了个低级错误,不小心把手术刀留在了脑子里面。但是,这个错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信息。这个例子说明,要用多种方式去研究古代的文物。

  二是开端。250万年前,第一批工具被人类祖先制作出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最古老文物——奥杜威石质砍砸器,就是这些工具里的一种。工具伴随人类走出非洲,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大约1万年前,在末次冰河时代结束后,世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游牧的狩猎者发现了种植谷物和驯化动物的方法,逐渐转为定居的农人。公元前6000年的鸟形石杵,就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人类如何通过加工有毒食物来拓展食谱范围,进而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环境。

  三是最初的城市。定居农业形成之后,人类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文字。早期文字多书写在竹子等易碎的有机物质上;在中东地区,文字被印在泥板上,从而得以保留。比如,公元前7世纪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的部分篇章。其内容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而年代比后者早400年左右。

  四是权力与哲学。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膨胀成帝国。奥古斯都是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刚才我说过现存有250多件他的雕像,看上去永远那么年轻,其实他是76岁去世的。但是,他的头像中只有青年时期的,是因为他要利用自己的形象树立权威。

  五是仪式与信仰。在物理范围进行扩张后,接下来就要靠思想的引领和交流,如宗教。纵观世界史,不同宗教都借助器物使人靠近神。这一单元中的器物均与信仰和社会仪式有关,其中许多是随葬品,引导我们直面当时的信仰和梦想,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消逝已久的仪式。

  六是贸易与侵略。公元800年左右,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分别是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阿拔斯王朝。它们支配着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依靠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得以在东西方之间流通。霍克森胡椒瓶的珍贵材质和奢华装饰,反映了相关贸易盛况。另外,在非洲的陶瓷碎片中发现了元代青花瓷,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和世界的贸易往来。

  七是变革与适应。这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世界范围内,从经济学到天文学,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精美器物的创制。刘易斯棋子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是1851年在苏格兰刘易斯岛发现的,当时一共发现了78枚棋子。国际象棋在公元500年左右起源于印度,约7世纪左右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因为当地不允许偶像崇拜,因此就把棋子做成了抽象的样子。但欧洲有写实的传统,所以就在棋子上把国王、王后都设计出来,特别是皇后还托着腮,真有意思。

  八是邂逅与连结。英文encounter有两种含义,既有遭遇和邂逅的意思,也有冲突和对抗之说。这种不期而遇的结果也有两种:一种是融合,一种是对抗。16世纪,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时代开始了。帝国主义带来贸易和经济的扩张,导致了空前规模的奴役和掠夺。比如,发生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活动,使西班牙成为现代世界早期最富有的帝国,却残酷地毁灭了当地传统社会乃至历史文明。

  九是我们创造的世界。19世纪,一场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和美国,其标志是工厂和大规模生产的诞生。20世纪是一个矛盾冲突与社会变革空前激烈的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碰撞不断加剧。对冲突的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尤其反映在艺术家和工匠制作的物品中。比如,阿富汗的一件传统手工编织挂毯,上面呈现的不是花好月圆的吉祥图案,而是飞机、大炮、冲锋枪,反映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入侵。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中,第100件展品是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灯具和充电器。这个东西国内市场很少见,大多卖到了非洲,为什么呢?原来,那里一些地方没有电,用太阳能充电8个小时,就能照明100个小时。大英博物馆的策展人说,用这个灯在被窝里悄悄看书,父母也发现不了。这么一个简单的科技,却能够改变许多人的生活状态,真是令人自豪。正是这些创新和有趣的物品支撑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世界与未来紧密相连。

 

  101件展品上海想出了一个新点子

 

  大英博物馆在策展之初留给每个展场一个任务:自行准备一件展品。但他们的要求是:这件物品应代表当下的世界,必须出自当代。

  这第101件展品,让我们大费脑筋。要知道,上海博物馆不收当代的东西。好在有一个范围,说可以是科技产品,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科技产品在上海还是容易找到的,最初我们想从上海光源、超导、北斗系统中找找。

  在前一站的澳大利亚巡展中,他们选的是全世界第一套Wi-Fi(无线局域网)设备;而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巡展时,选的是中国重返世贸组织时敲的木槌和签字笔。这些都挺好,但都是偏静态的,上海能不能有点新的想法?于是,我们向社会征求意见。

  大家很起劲。有人说选手机,也有人说选微信,还有人说用共享单车。最终,我们决定采用二维码。因为共享单车也好,支付系统、微信交流也好,都要用到二维码。

  这个展品直到展览开幕当天才揭晓。我们把前面一百件展品的图像拼成了一个二维码,且这个二维码是可以真正应用的,扫下来就是上海博物馆的微信公号。二维码虽然不是发明于上海,却实在是中国当下互联网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个东西。

  总之,此次百物展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共同构成了一部绚烂多彩的世界史。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不只是回顾历史,而能更加了解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影响,进而让我们有信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整理人:王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