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甲午战争日本成为最大的赢家,不仅让当了几百年中国小弟的朝鲜成为了日本的附庸,而且还额外割去了中国的台湾及澎湖列岛,更有两亿两白花花的银子,若不是俄德法德干涉,连辽东半岛也将划入日本国的版图。到了一八九七年,在日本人的操纵下,朝鲜国王正式改称皇帝,并改朝鲜王国为大韩帝国。一九一0年又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标志着日本正式并吞了朝鲜。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完败和日本的完胜告终,中日两国互换了角色,中国在东亚地区影响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在东亚的霸主地位被日本取代。此后,中国再也没能赶上日本! 常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被东瀛小邦打的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这对于大国民心态的中国人来说,在感情上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自听到《马关条约》的消息以后,国人无不愤慨,而跟日本人谈判的李鸿章成为了众矢之的,朝野上下人人喊打,骂李鸿章是汉奸卖国贼。骂李鸿章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首先他领导的北洋水师丢尽了大清国的脸面。其次,据传甲午战争最关键的黄海大战,中国本来可以不败,都是李鸿章私心作祟,为了保全实力出工不出力,坐视日本海军横行于黄海、渤海,以至于整个战争一败再败。 甲午战争李鸿章有责任,但是也不能全怪李鸿章,就这些兵将,谁管事都不会好到哪里去,本来大清的军队都是对内的,没有对外的能力和经验;剿灭国内的民变和镇压抗暴运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跟用现代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外国军队干仗就只有挨打的份。光有现代的武器能管什么用,更主要的是,中国政治腐败无孔不入,军队更是腐败的重灾区,而建立北洋水师也是很烧钱的,自然大有油水可捞,所以更是腐败重灾区中之重灾区,这样的军队当然别指望有什么战斗力了,别的谁来领导绝不会比李鸿章领导好到哪里去,被人痛打是一定的。如果骂李鸿章领导无方,私心很重还有几分道理,但是骂李鸿章卖国,确实有些冤枉,因为尽管李鸿章是代表清国政府谈判,但是给钱给地及给多少都不是他说了算,日本索要的价码他还是每天打电报汇报回去,接受不接受不在李鸿章,而是在清廷管事的大家长。 民间对李鸿章一片口诛笔伐的同时,官场上弹劾李鸿章的奏章也是雪片一样飞向了皇帝的御案前,纷纷请光绪皇帝拒签条约,大不了我们迁都,跟倭寇继续打。但是事已至此,大清国最能打的军队和现代化的海军都打废了,还能指望谁?兴师动众迁都,非打成南宋不可,何况真正管事的慈禧太后也主和了,老太太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签了吧,折腾的也够了! 甲午战争中国被小小的日本国打败,天朝上国梦自然该醒醒了,而这一仗更是将大清国的弱点暴露在了列强的面前,各国都觉得瓜分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各国又互相不愿意看到任何一国独吞中国,虽然中国暂时还不至于成为土耳其或者印度第二,但是各国在中国划势力范围却是人人有份。首先是中国的紧邻俄国开着军舰,耀武扬威,闯入中国的旅顺、大连,对清政府说这地我要了,租给我,清政府不敢不答应。英国也不落后,他们也要求将威海卫租给他们,接着法国要租广州湾,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只要不打我,啥事都好商量,这就是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的开始。大清混的惨到这个份上,对于大国心理的中国人造成的刺激无疑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首先站出来慷慨陈词,痛心疾首,上书朝廷,要求第二次变法图强,这就是公车上书的背景。 一八九五《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帝国的首都正在举行一场全国考试,这一消息传来,十八省举子个个痛心,人人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来自广东的考生康有为更是写了一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的长文,痛陈国事,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各省举子纷纷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向朝廷上书。随后由广东考生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带头,与十八省举子及数千市民到“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康梁当初的上书内容很详细和具体,请求朝廷拒和、迁都、练兵、变法,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等,而且鼓励中国向我们的敌人日本学习现代化的革新。 这份上书当然不可能“上达天听”,但是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放榜之后,康有为考中了进士,被安排到工部任职,他才有机会向皇帝上书,他一连向皇帝上了四次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要求中国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和议会政治。为了扩大影响,康有为与一大批有志之士,成立强学会、办报馆及译书局。随着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并撰写了《日本书目志》和《日本变政考》等著作,》、《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变法图强和俄罗斯彼得大帝的改革。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六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由光绪皇帝领导的戊戌变法正式启动。 ——【原创】《从甲午战争到戊戌政变》连载十 关于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