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中国古代人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许多世界奇迹,例如绵延千里的长城,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在古代,工匠的智慧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古代建筑的精巧一直震撼着世界各国,我们不用一颗钉子也能建造千年不倒的古寺,不用钢筋水泥也能建成美丽的拱桥,在福建泉州就有一座神奇的桥梁,它是历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至今依旧屹立不倒,它就是洛阳桥。
洛阳桥原名叫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建造时间长达七年,耗银一千四百万两,是中国以及世界上第一座跨海大桥,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尺五,现在的洛阳桥桥长有834米,宽七米,为保护古桥,在1993年的时候,专家对其进行全面修建,恢复了它的旧貌,洛阳桥是目前所知道的第一座筏形基础的桥,什么是筏形基础呢?其实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个地基,然后再上面建造桥墩,这种桥梁建造方式西方到了19世纪才开始使用,可古代的先民在一千年前就使用了这种建造方式,可以看出我们祖先是多么的聪明。
洛阳桥建造完后,对当时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质的影响,洛阳桥是当时进京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这座桥,走路的话就要多绕半个月的路程。当时,由于江海的原因,两岸的人往来十分不方便,要使用船只来往,无法搬运重货物家,而且常常有船只被江水淹没,蔡襄当上泉州太守之后,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他一上任,就立马召集商人和百姓商议建造这座桥,他亲自来到江边勘察,可洛阳江水“水阔五里,深不可测”,一船石料下水,一下子就无影无踪,这让蔡襄十分头疼,不能建造地基就无法将桥给建造起来,这该如何解决呢?
这的确将蔡襄给难住了,可最后他和工匠们发明创造了“筏形基础”,他将船敦修建成小船的模样,这样可以最大化减少水的阻力,他们还发明了“悬机浮运”,借助潮涨船高的原理,将几千斤的石块给托起来铺在桥墩之间,此外,蔡襄还利用了一种动物让桥变得更加坚固,这种动物就是牡蛎。
在古代,没有可以在水中使用的混凝土,用的都是石灰,石灰遇水就会消失不见,如果没有东西加固,这座桥是不可能历经千年不倒,还好蔡襄想到了使用牡蛎,他在桥墩处养殖大量的牡蛎,牡蛎大量繁殖后就会把桥基和桥墩给牢牢的结合成一个整体,仿佛给桥钉上了无数钢钉,让石桥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我们还真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