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宋朝人利用一种动物加固桥梁,至今千年不倒

 情系故乡 2018-01-25


近些年来,由于各地出现了建成不久的桥梁倒塌,因此网友创造了一个词语,“桥脆脆”。与此同时,每当一处现代桥梁的垮塌后,人们都会将那些历经几百年或者千年梁依然坚挺的桥梁作对比。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这样一座桥梁,它被誉为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这座桥修建于宋朝,距今近一千年,这座桥就是位于福建泉州境内的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它横跨泉州与惠安分界的洛阳江出海口,远远望去如同一条银龙横卧在海上,非常壮观美丽。近代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曾表示,“我国所有的古桥中,我最为欣赏的有两座,一座是北方的赵州桥,另一座是南方的洛阳桥。”为何洛阳桥能得到茅以升如此高的评价呢?

洛阳桥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七年最终修建成功,当时是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其实在蔡襄领导修建洛阳桥之前,曾有人多次尝试在洛阳江上修桥,但由于水流过大,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蔡襄创造性的采用了流线形舟筏式桥墩,最终使这座桥得以修建成功。

也正是这座桥梁的修建,直到今天才真正认识了这座桥梁的价值所在,就是新型桥基—筏形基础。所谓的“筏形基础”是指当时的工匠们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洛阳桥总桥长360丈,宽1.5丈,整座桥梁共有桥墩46座,整座桥梁耗资1400万两白银。在当时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为了能让这座桥使用的时间更长,工匠们更是别出心裁地使用一种新型保护桥梁的方法,利用牡蛎来保护桥墩,俗称“种蛎固基法”。

之所以要使用牡蛎,是因为牡蛎生长速度快、外壳附力强,把它们养殖在桥墩下面,能够把桥基础和桥墩紧密包裹在一起,这样能让桥梁水下部分更能抵御海浪的冲击,这种方法加固桥梁的做法称作“种蛎固基法”。

洛阳桥有了这两种创造性的发明,近千年以来一直坚固不倒,甚至在1604年泉州8级大地震中安然无恙。目前洛阳桥还存在着,如果大家去泉州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看看,桥上还有不少精美碑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