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j2hb 2017-03-27

在我国桥梁史上不能不提两座桥,赵州桥和洛阳桥。赵州桥,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而洛阳桥,也是声名在外。他是我国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享有“海内第一桥”之美誉。这两座桥,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素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对于洛阳桥,很多人会心生疑问,这怎么是个跨海大桥,洛阳是不靠海的呢?其实,很多人都被洛阳桥的名字给误解了。洛阳桥并非在洛阳,而是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泉州自古客家人集聚地,大概在唐朝初年,中原战乱频仍,大量河南洛水、河水一带的中原人士迁入泉州。这些人看到泉州山水形似洛阳,加之思念故土,于是就给当地取名洛阳。后来,这些人士的后人在当地的洛阳江上建立一座桥,取名洛阳桥。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零八个月才建成。桥长约1200 米,宽约5米,有46座桥墩,500个 扶栏,还配有石狮、石亭、石塔和武士石像等,规模宏大。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洛阳桥处于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深,风猛浪急,工程极为艰巨。洛阳桥之所以问鼎桥梁史,主要是在洛阳桥的独特设计和建造师的大胆“创新”。

一是洛阳桥首创了“筏型基础”建造桥墩的方法。当时的工匠们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用条石横直垒砌桥墩,这种技术,直到十九世纪,欧洲人才开始采用。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二是工匠们因地制宜,运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当地的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牡蛎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以此来来联结胶固石块。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三是工匠们运用浮运法来修建桥梁。去过洛阳桥的朋友都知道,洛阳桥上的石板,每块有10米多长,又厚又大,重量在二三十吨左右。古人是怎么将这些石块运到桥墩上去呢?工匠们巧妙运用潮涨潮落的规律和海水的浮力作用,待涨潮时,就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宋代一石桥,用“生物技术”加固桥体,历经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

洛阳桥的独特设计和推陈出新的造桥技术,凝结着古人高超的智慧,造就了我国桥梁史上的一段传奇。同时,这也是这座桥得以留存千余年至今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