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教授“砒霜治白血病”折射国医担当

 wuye5358 2017-06-28

老教授“砒霜治白血病”折射国医担当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要努力发掘,还要加以提高,让它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更要为全人类服务。”83岁的哈医大一院终身教授张亭栋激动地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际,人们不由想起另一位中药西用的科学家——张亭栋,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研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上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让公众再一次感受到中医的神奇魅力。(12月12日北京晨报)

  张亭栋虽然出身西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酷爱中医,且长期“沉迷”于对中医药的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张亭栋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对民间老中医采用中药砒霜、轻粉、蟾酥几味剧毒之物配制药物治疗癌症进行探索研究,制成“713”的抗癌新药。后来张亭栋课题组又大胆创新,最终精制成亚砷酸注射液,专门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挽救了不少被判“死刑”的的癌症患者。中医药在治疗癌症、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的神奇效果已得多种信息渠道的验证,成为不争的事实。

  令张亭栋感到遗憾的是,他年事已高,否则再年轻几岁,可能在中医药领域还会有新建树与成果,造福天下病患者。这给人们提出一个传统的话题:在当今功利化日益盛行的时代里,该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医药这一中国民族的瑰宝?

  国家应将普及中医知识列入科学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媒体、学校,特别是社区媒体要将宣传、普及与推广中医药知识作为义务性职责,推出通俗易懂的中医药读本和实用手册。在学校、社区举办中医药普通公开课。在打假打伪中矫正民众对中医药的模糊认识,回归中医的科学本源。国家应像鼓励师范生那样,采取免除学费等优惠举措,鼓励有志于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报考中医学院与中医药专业,吸引他们进入中医药领域,学有兴趣,学有专长,学有所用。

  各级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向中医药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倾斜,加大奖励力度,激励中医学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攻关。应改革中医药的师承制度,打破传男不传女传统,冲破条条框框,积极推动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珠联璧合,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人才网开一面,让他们拥有合法的行医资格,享受与西医专家同等待遇;广泛应用中医药,使之走进医院、药店和社区门诊。在实行中医坐堂制度的基础上,政府补贴中药药价,鼓励特约家庭中医,使民众不出家门就能接受有效、简捷、便宜的中医药服务。

  “酒好不怕巷子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青睐中医药,比如曾有澳大利亚患者被西医的诊断为终生不孕,经过同仁堂悉尼分店医师的精心治疗,她成功怀孕,一时传为佳话。但当下,中医药走出国门遭遇国际标准的瓶颈制约。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应做足功课,提升中药炮制工艺,做到合理配药、减毒增效是最为关键的。一方面应运用先进工艺和科学检测手段,最大限度降低中药毒性;另一方面确立中医药的知识产权和主导权,占据中医药技术的制高点,提升中医药在全球的美誉度。

  应向国外输入中医药人才,出台优惠和激励政策,让更多的中医世家和从业人员走进国门,到海外发展中医药,为更多的外国朋友提供中医药治疗和保健服务;向外国患者提供正规的中医指导,遵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合理配方,规范用药。同时,积极引导广大中医药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推广,利用孔子学院等平台,接受与培养爱好中医药的“洋子弟”。

  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更要为全人类服务。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医学家在砷剂临床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砷剂对胰腺癌、胃癌、肝癌、肺癌等癌症的诊疗效果也在进一步研究中。要让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成为“国际级瑰宝”,必须立即启动智慧和对策,从顶层设计与务实创新两个层面入手,破解中医药的现代化与自我更新的难题,改变“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担当起复兴“国医”的重任,让中医药薪火相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

 

来源:东方网 梁江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