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听涛小主 2017-06-28

古人雨天穿什么出行?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来,全国各地暴雨成灾,导致各地“看海”,给大家出行带了很大的困难,雨具纷纷上身。

古人遇到这样的天气,穿什么出行?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古人虽无现代工艺的雨具,但是出行一样有防雨用品,身披有“袯襫”、“油衣”,头戴有“斗笠”、“油帽”,脚穿有“油靴”、“油鞋”……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各地暴雨成灾,图为广西一地商铺被淹)

我周四(2017年06月29日)《北京晚报·五色土》“一方钩沉”专栏,专门谈古人雨天出行的用具选择。这篇文章主要来说说蓑衣和雨笠。

大家现在雨天最常用的用具是雨衣,古人也有类似的御雨用品,先秦时称为“袯襫”。袯襫念bó shì,这是中国古人最早使用、使用范围最广的原始雨衣。

《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条里提到了这种雨衣:“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途足,暴其发肤, 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

这是齐国农民遇雨天做农活时的装束,从管仲所述来看,袯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的,农民虽然身着袯襫,但身体还是被雨水打湿了。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台北故宫藏五代《雪渔图》中披蓑得形象)

袯襫,就是后来通称的“蓑衣”。三国时吴国学者韦昭释之为“蓑襞衣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故蓑衣”说得更具体:“蓑草结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证俗文》亦称:“案袯襫,农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袯襫是什么材料制作的?据宋罗愿《尔雅翼》,“袯襫以莎草为之,今人作笠,亦多编笋皮及箬叶为之;其台为衣,编之若甲,毵毵而垂,故雨顺注而下。”

莎草即苔草,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茎为实心,呈三棱形;叶片为线形,表皮宽而光滑,防水性能强。用莎草编的袯襫又称“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明《三才图会》中的蓑与笠)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制作袯襫的上好材料。蒲葵是棕榈科常绿乔木,生长于南方 。其叶似棕榈,掌状分裂,呈扇面形,在无电扇、空调年代,人们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制作的。

蒲葵做的袯襫俗称“葵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称:“按粤俗,以葵衣御雨。《通志》云:新会蒲葵,其本作扇,其末作蓑笠、蕈席。又有一种油葵,出阳江恩平,性柔,止可作蓑笠。”

利用蒲葵制作雨具,在先秦时已很流行,《国语》中所谓“首戴茅蒲”,茅蒲就是用蒲葵制作的戴在头上的防雨帽子。

《南越笔记》中所谓“末作蓑笠”一说,是古人制作蓑衣时另一种材料选择,就是用棕榈叶基部的纤维,俗称“棕衣”的材料来制作蓑衣。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蓑衣仍是现代农民常用雨衣,图为现代制作现场)

袯襫与伞盖一类御雨用具相比,不只避雨效果好,安全,而且活动自由,空出的两只手可以干活。不只农民雨天喜欢穿,渔夫雨雪天垂钓时也常披之。晚唐诗人郑谷《雪中偶题》写道:“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蓑衣是古代钓鱼爱好者必置装备。唐农学家、诗人陆龟蒙《奉和袭美添渔具五篇·蓑衣》诗称:“山前度微雨,不废小涧渔。上有青袯襫,下有新腒疏……”

不少古画中,钓鱼者都是持竿披蓑形象,就是这么一回事。

明清时,到了眼下这样的多雨季节,一般人出行带蓑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当时一条流行谚语:“上风皇,下风隘,无蓑衣,莫出门。”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披蓑衣插秧的现代农民兄弟)

与现代雨衣不一样,古人穿的蓑衣不带帽子,故雨天出行还要戴“笠”一类雨帽。清蒲松龄《日用俗字·庄农章》即称:“蒲笠蓑衣防备雨。”

“笠”又称“笠帽”,形状有方圆之分。材料与制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编织的叫“草笠,用蒲葵编的叫“蒲笠”,另外还有“竹笠”、“棕笠”、“藤笠”、“毡笠”等,都因制作材料得名。

笠是晴雨两用帽,遮阳用叫“凉笠”,蔽雨则称“雨笠”。中国人雨天戴笠,其年代与穿蓑衣一样久远。《诗经》中多处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况——

《良耜》诗:“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无羊》诗:“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头戴笠帽的船民)

在早期,草笠被称为“黄冠”,老百姓只能扎巾,不能戴笠。而在明朝一度正好相反,有点身份的人不准戴笠,只能扎巾。

此即《明史·舆服志三》所记载的:“今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也就是说,城市人是不能戴笠帽的。

这条款是朱元璋当皇帝时规定的。明朝为何出此规定?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败天公”条里的说法道出了真相:“笠,乃贱者御雨之具。”

原来,朱元璋是出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考虑,穿蓑衣象征社会最低层、地位低贱。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赵本山饰演的江湖人形象,披蓑戴笠)

戴笠是古代农夫、渔夫、樵夫这类下层劳动者的形象。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欢戴笠,视之为超尘脱俗的“雅服”。

唐诗人陈陶《避世翁》诗称:“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逐渐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的“隐士服”,好多人一袭蓑衣一斗笠,归隐江湖,辞绝尘嚣。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对付,侠士喜欢最着之归隐江湖,但朱元璋规定只准一类人穿戴

(《三才图会》中戴笠的钓鳖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