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居旧俗:蓑衣斗笠琐记

 皓皓说吧 2021-01-22

  文/丛良民

  蓑衣、斗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是农村人家重要的挡雨工具,一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胶布、塑料雨衣先后面世,这种雨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斗笠,是用竹篾或者芦苇篾编制而成。斗笠戴在头上,雨天挡雨,晴天遮阳。蓑衣,是用榈草或者棕丝、茅草编制而成。榈草生长在河塝或田岸上,二三尺来高,质地较韧、轻、牢,(亦作扎粽子的专用草)。蓑衣是披风式的,用于挡雨。外形是一层层的密织的长草垂下,使雨水垂直下淋。蓑衣里面是草绳编制的网,做成背心形,穿在身上人的双臂可以灵活地操作农具。农民为了不误农时,穿蓑衣戴斗笠在滂沱大雨里犁地插秧。此外,雨天打渔,行船,行路的人也都是穿戴这种雨具挡雨。所以它是农家必备的雨具。这种雨具就地取材,自己编制;也有人家请邻居的巧手农闲时来编制;后来蓑衣斗笠也成了商品,在农村庙会集市上可以用粮食兑换或用钱买到。

  穿戴蓑衣戴斗笠,也别有一番风味,站在田间,远远好像个“草人”,蹲下来像个“大鸵鸟”。在现代人眼里可能看不顺眼,青年人甚至不懂这是雨具,也许还会笑谈这是原始人穿的衣裳吧。但是,就是这种简陋挡雨遮阳工具,在我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农村里存在了千百年之久。因为它就地取材、编制简单,价廉实用,农民生产生活中不能缺少。

  蓑衣斗笠产生年代没有考证,但是从古代书画家,诗人的笔下,可以看到它产生年代很久远。在《诗经》中,有“何蓑何笠”的诗句。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青苔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不朽诗句,脍炙人口。宋代画家夏圭所作《长江万里图》,巨幅画卷中,穿戴蓑衣斗笠渔夫的孤舟垂钓,鱼鹰捕鱼景点,以及雨天牧童穿戴蓑衣斗笠放牛景点皆入画作。历代诗人画家笔下,把穿蓑衣斗笠的船夫行船,渔夫打渔,农人耕作,垂钓者和行路人都写入诗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民众农作和生活情景,成为千古诗颂德诗篇和画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