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分五类,你是哪一类?

 诗词歌赋对联 2017-06-28

引子

在讨论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武侠小说里,关于修炼武功从菜鸟到高人不同境界的描述:

笑傲江湖

来自书法空间

03:02

第一境界:讲究招式,中规中距

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拘泥于招式,不求变化,这是学武人的大忌。武学在于灵活妙用。全真七子的全真剑法、石破天的金乌刀法、狄云的连城剑法、五岳剑派的各派剑法、崆峒派的七伤拳,都属于此类。这些武功都讲究的是一招一式,难有突破。一般武林中的“低手”才会使这种武功。



第二境界:前人所创,遗世经典

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胡一刀的胡家刀法、苗人凤的苗家剑法、陈家洛的百花错拳、血刀老祖的血刀刀法、少林寺的十二绝技、木桑道人的神行百变、鸠摩智的火焰刀,就属于这种前人留下的传世经典。这些武功,经历了各代人的精研与创新,更加精益求精。只是局限在了一个大框架下,有新意,却没有大变化,威力还是有限的。



第三境界:天下之术,皆为我用

人剑合一!这种武功的代表人物是西湖梅庄的江南四友(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昆仑三圣”何足道、“书生”朱子柳、武当派木桑道人;经典之战为桃花岛上三大高手以啸声、筝声、箫声的大比拼。能将各种爱好,融于武功,确实是有所创新,就只怕沉迷于此,乐些不疲,有碍武学的精进。




第四境界:自创武功,成就一派

神剑出世!能够全新开创一套绝妙武功,可称为一派宗师。张三丰的太极拳与太极剑、杨过的黯然销魂掌、独孤求败的独孤九剑、陈家洛的疱丁解牛掌、周伯通的空明拳,都属于此类。此类武功,开创一派,留传于世。可说是意与神会、神到功成。



第五境界:无招胜有招

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无招无式,无迹可寻,如何破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风清扬、令狐冲、张三丰、张无忌、独孤求败、无名老僧。此种武功的最大特点是“忘记”,能将所学的招式忘得越多越好。心中无招,手中无招,出手浑然天成,先发制人。此乃武学之最高境界,无所不至,无坚不摧。正如六祖惠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招胜有招,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形式的,用古龙大师的话就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说穿了就是:武功境界“早期重招式,中期重师承,后期重武道,最后无武而终”。


结合上面的描述,我们将书法家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俗书者:


取法单一,以甜俗姿媚为尚者。讲究中规中矩、拘泥于一笔一划,缺乏变化、写来写去就那几个字、千篇一律,难有突破,属于低层次的书家。这类书家的字由于规规整整、整齐划一而非常受初级的书法爱好者欢迎,更有甚者,一些爱好者受此影响认为某种书体才是正统、奉为圭臬,偏激恶意贬损其它书体,学了一招半式就敢叫嚷“让风清扬扎个马步看看”,长期痴迷于此,终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是善书者:


即善于复制、拷贝古人样式,不求创立自我风格的书家。这类书家很好的继承了古人的经典,见识和技艺都比较高超,但不求自我出新就只能停留在机械写字的层次,最终可能还是难以出帖、难以注入自己的思想、难以形成自我面貌,没有新变化,终难有大成就。艺术大师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文人书家:


即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角度认知、理解,并学习、创作的书法家。但风格一旦成立,便不再有新的探索。这类书家往往是某一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如鲁迅、钱钟书等,这类书家的字基本都有自己的面貌,书法文人气较重,往往字因人贵、其书法的文化属性往往比书法本身更有价值。




四是艺术型书家:


他们往往具有比较扎实与全面的基本功,有丰富的知识面,有为书法艺术献身的精神与担当,当代石开、王镛、白砥等为代表。这类书法家大多具有别于常人的探索精神,往往不被常人所理解,要看懂他们的作品除了提升自我的认知外,还要解除传统思想的禁锢,提升自己的视野,要明白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道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去欣赏,就如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进步是由革新家、发明家不断推动一样,书法的发展也是如此,每个时代自然要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光彩!




五是大师级书家:


能成为大师一定是人书俱老、学贯古今、融汇经典集大成者,并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已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达到苏轼所谓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的无招胜有招的高超境界,如于右任、沙孟海大师等。



▼书法之道亦是如此:

早期拘泥一笔一划,中期懂得师承经典,后期追求革新变化,最后达到信手无法!当然,我们也解决反对好高骛远,没有丁点基础就胡乱创新的江湖派!我们建议书法爱好者切勿盲目自学,令狐冲独步武林离不开风清扬的点拨!


最后再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

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您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从屋里走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