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 ——爱因斯坦 令人高兴的是,最近终于有中国本土科学家发出了声音。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把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归纳为“弦与音乐”的关系,引用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中写的一段名言:“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显然,朱院士表面上把物质世界和宇宙说成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其实他内心真正想说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只是因现代哲学至今仍停留在经验唯物论层面,对辩证逻辑必然会得到的物质的对立面“精神”没有冒昧直说,谨慎的院士就用“弦”取代物质,用“音乐”取代精神。 把握现代物理学走势,非东方哲学莫属。朱院士深谙物理学之道,又有深厚的东方哲学功底,他的勇敢发声,很可能会使现代物理学带来新气象。如果把他讲演中最后一句话的时间再往前提一下,改成“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的时候,伏羲氏老先生早已在此等候多时了。”那么,宇宙精神与物质世界的真实关系也就能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 ——《易学宇宙学》 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朱清时院士又一次敲响现代科学继续革命战鼓,网络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使期盼新一轮科学革命早日来到的业余科学爱好者高兴地看到,形势大好,不是小好。好在这一次讨论和以往不同,朱院士的勇敢发声引来了部分院士级、教授级的主流科学家参与,很可能会激起新一轮“爱因斯坦-波尔”式的思想交锋。 耗散结构理论创建人普利高津在其《确定性的终结》一书中说:西方科学家强调自然法则思想,这与中国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因为自然之中文含义是“天然”。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和客体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本书所阐述的结果把现代科学拉向中国哲学。自组织的宇宙也是一个“自发”的世界,它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传统文化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达把自发的自然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在本世纪末,我们并非面对科学的终结,而是目睹新科学的萌生。我衷心希望,中国青年一代科学家能为创建这一新科学做出贡献。 朱院士这一次讲演的题目是《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他胸有成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新科学核心思想向人们做了一次前沿知识方面科普,使众多不熟悉量子论的听众知道了量子论发现了什么。 提出异议的科学家捍卫主流理论也很勇敢,据理力争,以确保已被证明的现代科学成果不被沾污。这种辩论十分必要,符合普利高津期待的“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达把自发的自然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这种辩论也符合当年“爱因斯坦-波尔”大辩论的气氛,没有“爱-波”交锋,量子论的进步也不可能这么快。 量子论的裂隙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波尔曾说过:“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美国物理学家B·霍夫曼在《量子史话》中也写道:“虽然量子力学坚决地统治着新发现的国土,但它的胜利并没有完成。在它领土光辉灿烂的表面,有一些看来仅仅是轻微擦痕的地方,显出是迷人的裂隙,它们泄露出内部的黑暗,引诱勇猛无畏的人继续作新的冒险。” 量子论所揭示的事实,虽然对因果性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高精密实验证明,它确实发现了经典物理学未曾揭示过的重要规律。由于量子革命不彻底,人们对微观粒子的概率行为一直存有疑虑,但又不能不相信这是事实。众多顶级科学家坚信,在这种微观粒子概率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秩序井然的因果律世界,潜伏在薛定锷波函数方程的内核中。 随着高精密测试技术发展,量子力学的预言不断被证实,这种实验事实和逻辑之间存在的裂隙,诱惑着无数科学家垂涎欲滴,试图找到支配这一裂隙的主人。朱院士就是一位试图用东方智慧弥合量子论“裂隙”的顶级科学家。 统计物理学、量子论、相对论三大力学体系,都是进入“泛神论”领域的现代科学,一百多年来,人们为了寻找泛神论的“神”,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至今收效甚微,其原因是科学方法论不完备。 宇宙中有两种基本秩序,一种是平衡秩序,另一种是守恒秩序。对于这两种秩序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性的动物都知道,平衡是第一秩序,没有平衡,免谈守恒。这是一种不以生物意志为转移的先验秩序,凡是灵性生物,为了生存安全,都有这种先天知识,否则,就无法生存。这就是爱因斯坦盛赞莱布尼兹提出的宇宙中“先定的和谐”。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现代科学是基于守恒公理和定量实验基础上的方法论,探索真理的路径是数学演绎和科学实验。那么,人们就要问,对于大量遵循平衡秩序“自组织”的科学问题,数学和实验应当怎么处理? 哥德尔定理已经证明,数学不能处理自组织问题,如果要处理,就得提出假设。而现代科学已经从实体相互作用进入场相互作用,用于假设的实体概念已经找不到了,那就迫使科学家不得不用哲学概念提出假设。统计物理学的等几率。量子论的几率波,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就属于哲学范畴的科学假设。三个新理论都存在着“自性本空”元素和动体的相互作用关系,由于未能找到”自性本空”的实在元素,也就失去了规律的因果性。 现代理论用“属性”来解释新发现的物理现象,无异于“上帝”等于因果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怪异世界,还给哲学本体论造成很大冲击。面对广大科学爱好者的质疑,现代理论信奉者应当反思科学方法论是否需要革新。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实验和数理科学依然回答不了现象背后的固有逻辑,人们以忐忑不安的心情,勉强接受把“属性”当作因果律的科学结论,无法追究这些“属性”的来历。 为了证明新理论的因果律,无数人煞费苦心地去计算那根本不存在的尺缩、钟慢、质增效应;去理解那看不见的弯曲时空;去论证那不知死活的“量子猫”和统计论的山大王“等概率”。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霍夫曼曾惊叹:“数学所配的药,吃了后和病一样痛苦。” 因果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一旦因果概念被那怪异世界的表象规律吞没,后果十分严重。因果律讲相互作用关系,讲相互作用关系中的主人是谁。在人类思维活动中,只有知道了事物相互作用关系及其主人后,才能明白事物演化的前因后果。 科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这些新现象前因后果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的逻辑基点和数学不同,数学的逻辑基点是同一律,那是一种为形式化推理而必须建立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列数学方程。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反同一”是主导事物演化的必备属性,没有反同一性,就不能出现如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此各具形态的天体,如此繁多的生物和不同性格的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科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物之不齐”产生“物之情”的逻辑关系。 因此,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家,其逻辑基点必须建立在“物之不齐”的反同一性物理机制上,只有根据反同一性的物理机制来演绎“物之情”,建立理论,才能真实反映事物的自然本性。 反同一性的逻辑基点是平衡公理,数学的同一律仅适用于技术性计算,不适用于对实在世界“物之不齐”生成“物之情”的科学认识。 另类科学——泛神论东方易学、道学、佛学是“心物合一”的泛神论学说,如果把它当作探索真理的知识,那就是和现代实验科学和数理科学不同的另类科学。 这种另类科学也有两部分组成,易学和道学是用抽象思维演绎得到的泛神论理性知识,佛学是用“禅定”方法体验得到的泛神论实验知识。 朱院士宣讲的观点,就是在量子论“裂隙”启示下所做的“禅定”体验实验。他发现了虚空真气的存在。由于禅定体验需要本人亲自做,不相信禅定的人就体验不到。 本人近期正在诠释《道德经》,发现道学的“无私成其私”和佛学“离相智慧”,“无为无不为”和佛学“实相般若”,所讲的道理几乎没有差别,都属于泛神论的重要结论。 易学、道学和佛学的互根性,犹如现代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的关系,印度佛学的般若“空性”是泛神论创建人从禅定实践中得到的结论,普通人通过禅定实践,也能体悟到。而老子的虚空“无为”是泛神论创建人用先验逻辑演绎得到的结论。佛学总结的是高僧经验知识,道学总结的是圣人推理知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泛神论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 道学为了说清楚虚空谷神是怎么生成的,它的无为属性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功能,老子对创生天地万物的本原、演化法则作了很全面介绍。 易学、道学所论述的都是自然科学中顶级科学家正在寻找的东西,现代人很难相信老子有这么大本事。然而,在诠释《道德经》中发现,他的本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手里拿了一个深度理论思维的武器——基于平衡公理的先验逻辑。有了这个思想武器,就能达到“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的大智慧(般若)境界。 老子的大脑和现代人差不多,也是普通人的大脑,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但却找到了一种“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实在元素。而且,对这种元素性质的把握,令现代科学望尘莫及。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通向科学高峰的路径并非只是基于守恒公理的实验和数学这一条道,还有基于平衡公理的禅定和易学、道学之道。 朱院士的演讲我仔细看了两遍,其核心思想是想证明量子论怪异现象来自宇宙虚空中的真气。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静下心来看一下。
|
|
来自: timtxu > 《心灵、婚恋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