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 | 糕,海棠花开桶蒸香

 食品与生活 2020-09-05

在上海的糕饼版图里,有两款风味独特、有代表性的美食——海棠糕与桶蒸糕。

在上海,饼以面饼居多,越薄越好;糕以米糕为宗,越松越灵。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这几乎成了古训,也是餐饮业的圭臬。

北方也有糕,但多以小麦为原料,发糕、油糕、花糕……都在小麦粉里打滚,去过北方的朋友应该有这份美食记忆。

小麦粉在上海是有用武之地的,这也印证了“海纳百川”的文化特点。某天中午,路过城隍庙“春风松月楼”,看到平时外卖素菜包的窗口前搁着一副紫铜的海棠糕模子。正是出炉当口,焦甜的香气立时将我的魂勾住。问了价钱,两元一个,我急着要赶路,还是忍不住买了一个,有点烫手地托着,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面粉皮子,豆沙馅,烘得焦黄的面子上点缀着红红绿绿的蜜饯,与记忆中的海棠糕相比,味道稍逊,可能是豆沙里少了一小块板油。

来源:travel.sina.com.cn

两元一个的海棠糕,比40年前5分钱一个翻了40倍,但我知道以今天的物价论,它的利润并不丰厚。师傅这样做,用一句肉麻的话来说,更像是坚守精神家园。

儿时的恩物还有梅花糕,也是用紫铜模做的,与梅花糕平底的铜模相比,它是圆锥形的。师傅将稀面浆倒进模子里,刮上豆沙,用竹签翻到底下,上面撒些红绿丝,再用另一个模板盖上,反复烘焙片刻就可出炉了。看师傅用竹签挑出一个个形状如冰淇淋的梅花糕,那种快乐不亚于土豪从洞里捡出高尔夫球。我记得7分钱可以买两个,将尖尖的尾巴捏在手里,表皮烤得微黄,边缘略硬,豆沙烫嘴。因为烫,就甜到了心里,发了酵的面浆微微有点酸,而这正是真味所在。

除了小麦粉做的这两款糕,上海人平时吃得更多的糕,都是用大米粉做的,比如定胜糕,在老字号内还能见到它粉红色的倩影,与寿桃并肩亮相,作为一种礼俗而存在,是它们的价值。定胜糕以糯米和粳米按比例磨粉后加红曲米制成,埋入豆沙馅,腰细而两头大,形状如木匠师傅拼接木板而用的定榫。老派上海人乔迁新居、祝贺寿辰还会请它出场担当形象大使,取其“高兴”和“长寿”的意思。堆起来供在桌上,有形有款。蒸软了吃,芯子里有豆沙馅,甜甜蜜蜜。

在以沈大成、乔家栅、王家沙等老字号为主力阵容的上海糕团店里,百果蜜糕、赤豆糕、黄松糕、豆沙印糕等如今也越来越为老百姓所喜爱。最具审美价值的是玫瑰印糕,糕身雪白、质地松软,糕皮下面的玫瑰酱隐然可见,衬出表面的老宋体汉字,几块拼起来就可读出店家的字号。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有苏州师傅做玫瑰印糕的场景,两块模板合拢的瞬间,我享受到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还有这些年不常在市区露面的松糕,它们的血统来自上海郊区,川沙、宝山、南汇等处都有,一般直径在23~26厘米,厚3~6厘米,松仁、核桃、红枣、蜜枣、莲心等排列在糕坯表面,有一种丰足感,用于礼赠亲友,给足了主人面子。在物资短缺时代,松糕是奶油蛋糕的“替补队员”。

松江的叶榭软糕也是很有名的,样子像腰子形的面饼,可加些干果在里面,颇有乡情。如果开春后你在老镇上闲逛,或许还能看到一种撑腰糕,形如腰子,两头圆,中间收了腰,糯米做的,甜味。每年二月二“龙抬头”,农家会做一些给家里的男人与小孩吃。据说吃了撑腰糕,一年到头也不会腰酸背疼,下地干农活也有使不完的劲。

前不久在淮海路长春食品店见到晶莹洁白、软糯滑润的伦教糕,很激动地买了几块。这是广东伦教镇出产的糕点,米粉稍经发酵,中间就有了微小的气孔,口味甜酸,适宜夏令品尝。三年困难时期,日用品供应极为紧张,有一次跟妈妈到市百一店,用一把旧的铜水壶加少量钱调换一把新的铝壶,顾客闻讯蜂拥而至,居然要排两个多小时的长队。时间一长我这个小淘气怎能安分?妈妈就买了一块伦教糕给我吃。三角形的伦教糕,雪白软韧,中间有细小的气孔,咬一口,甜中带酸,凉丝丝的感觉顿时在嘴里弥漫,一辈子也忘不了。

伦教糕也稳稳地落户黄浦江畔,成了上海人喜爱的甜点。顺便说一声,在鲁迅的杂文里,似乎也提到过伦教糕,那么它漂在上海,已经有些时日啦!

来源:gd.sina.com.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