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专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

 张东璞的图书馆 2017-06-29

摘    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反复发作性眩晕中最常见病因,是一种阵发性,短暂发作的,由特定头部位置变化引起的眩晕。BPPV眩晕发作的强度,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频率改变常与受累的半规管和耳石所在的位置有关。本文对其历史、分类及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耳石;复位手法

Abstract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 is the most common recurrent vertigo cause, is a paroxysmal, caused by aparticular head position changes, transient episodes of vertigo,. The change ofepisode duration,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episodes of BPPV often associatedwith the location of otolith and the affected semicircular canal wherereleva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andepidemiology, etiology,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treatment, prognosis and complications are reviewed.

Key wor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semicircularcanal; oto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

1
BPPV的历史

BPPV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疾病,90%以上的位置性眩晕/眼震是由BPPV引起的[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BPPV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2]。1897年,Adler[3]最先提及此病, Barany[4]在1921年描述了这种由位置改变而引起的特征性的眼震和眩晕,并把这些症状归因于前庭器官的受损。在1952年, Dix 和 Hallpike[5] 首先描述了BPPV的所有临床表现并提出了该病的诱发试验,认为耳石器官的异常为此病的病因。此后,Schnknecht 在1969提出壶腹嵴顶结石理论[6]。Hall 也于1979年提出管结石的概念[7],为BPPV的诊治坚定了理论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普遍认为BPPV的发生仅仅是由后半规管受累引起的,然而,在1985年,McClure[8]提出水平半规管BPPV的概念和临床特点,他描述了7例无中枢受损证据的患者在Dix-Hallpike诱发试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性眼震跳向地板方向(即向地性眼震)。之后,背地性的水平半规管BPPV也被报道了出来,即在仰卧位侧向转头时,出现的眼震跳向天花板方向[9]。1999年,Honrubia等[10]提出,当没有找到任何中枢证据,在Dix-Hallpike试验或垂直悬头试验(Straight Head Hanging,SHH)的过程中出现扭转下跳性眼震,认为是累及了上半规管的BPPV,由此,可见BPPV可发生于各个半规管结构。

2
分类及流行病学

根据半规管的解剖结构可将BPPV分为四类:后半规管型BPPV、水平半规管型BPPV、上半规管型BPPV和混合型BPPV。

BPPV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BPPV的患病率为10.7-64/10,0000[11]。德国的一项人群调查发现,BPPV的终生患病率2.4%,其中男性为1.6%,女性为3.2%;一年发病率为0.6%,累积发病率在80岁时约为10%而BPPV在儿童期极为罕见[12]。最近国内文献统计资料认为眩晕患者中以BPPV最常见,约占眩晕病人的1/3[13],甚至达到55.7%[14]。

BPPV在老年人和女性中更为多见[12,15],整个人群发病高峰在60岁期间,男:女=1: 2-3[15]BPPV往往以右耳多见,可能与大多数人习惯右侧卧位睡眠有关[16]。绝大多数的BPPV经常发生在后半规管和水平半规管[17]。后半规管BPPV占所有BPPV病例中的60-90%,水平半规管BPPV则为5-30%[17,18]。然而,目前发现,水平半规管BPPV的发病率有可能被低估[17,18,19]BPPV可累及单侧,双侧或多个半规管[18,20],很少累及上半规管[10]

3
BPPV的病因

BPPV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BPPV和继发性BPPV。原发性BPPV,约占50%~70%,如劳累、情绪紧张时可诱发。继发性BPPV常继发于头部外伤、内耳疾病[21]、前庭神经炎[22]、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23]、巨细胞动脉炎[24]、服用避孕药[25]、气管插管[26]等,且有一定的家族倾向性[27]。近来研究发现,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偏头痛同样也是BPPV的独立危险因素[12]。

4
发病机制

4.1 嵴帽结石症学说

该学说由Schucknecht[28]在1969年所提出,通常认为耳石膜和感觉上皮构成椭圆囊囊斑,位觉砂位于耳石膜表面,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晶体,一般脱落的耳石在椭圆囊囊斑周围的移行细胞和暗细胞表面,被暗细胞吸收。当椭圆囊囊斑及周围细胞存在病变时,引起耳石脱落增加及吸收障碍。变性的耳石会从椭圆囊斑处脱落,沉积(或掉落)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从而扰乱了壶腹嵴顶与内淋巴液之间的平衡状态,增加了壶腹嵴对重力的敏感性。因此当患者头位处于激发头位时,会出现相应的位置性眩晕和眼震。

4.2 管结石症学说

该学说由Hall等[29]于1979年所提出,通常认为脱落的耳石碎片在半规管内淋巴中自由浮动,当患者头位处于激发头位时,耳石的移动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流动的内淋巴液牵拉壶腹嵴使其产生移位,引起相应的位置性眩晕和眼震。继续保持头位不变,内淋巴液停止流动,移位的壶腹嵴回至中间位,眩晕和眼震停止。当反复激发头位时,管石会逐渐消散,在管内往返移动的次数减少,从而使眩晕感和眼震减弱甚至不发生。

本文作者:洪   渊、凌   霞、申   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