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约名师】2017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评析

 昵称15221501 2017-06-29

评 析 一

长孙永健,陕西咸阳人,中学语文教师。

200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同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教于陕西省柞水中学。连续两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成绩突出。参与国家教科所“十一五课题”之“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2007被评为教科所课题研究全国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浅谈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意识》被中央教科所评为一等奖,多篇论文被网站转载。

反映考纲,凸显变化,价值引领,彰显能力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新课标二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语文试卷二卷在命制上,遵循变化后的考纲要求,去掉了选做题,首次将文学类和实用类均列为必做,这种变化展现了教育部门高考改革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高考改革的曙光。变化后的试题,在试卷结构上保持基本稳定的形式,在个别试题适当调整的基础上更加凸显语文能力,着重关注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最为基本的应试能力。全卷分第Ⅰ、Ⅱ两卷,四道大题,22道小题,总分150分,题型和分值分配和2016年相比,均有较大的变化,是新课改以来对于试卷的大调整。这样的试题命制突破了年年岁岁题相同的平稳格局,展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变革高考,寻求突破的决心,这样的命题有利于语文优等生成绩的提升,使得语文成绩的区分度明显增强。

一、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卷的基本构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二卷的总体特征是:反映考纲,凸显变化,价值引领,彰显能力。试卷无论是总体形式还是命题类型,与2016年相比,均有较大的调整,改变了其多年来的固有特征。纵观整个试题的变化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试卷的结构发生改变,由以往的六题变为了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表述更加规范,试题结构更加明晰。从整个布局来看,选择题的分量明显增加,增强了语文试题的区分度。

2、论述类文本阅读增添了对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3、取消了文学类和实用类的选考形式,均变为必考,阅读的文字量增加。

4、首次考查了散文阅读和新闻阅读。

5、散文阅读涉及到了以叙事学为基础的关于叙述视角的考查,难度增加。

6、名句默写理解文本的难度增加,由以往的6分变为了5分。

7、语言文字运用增添了语言得体和逻辑推断的考查。

8、作文再次变脸,改变了传统形式,更加体现自主选择,写作空间增大。

试题的变化和2017高考考纲的变化相契合,针对这八大变化,现具体分析如下。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了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着重考查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文章论证方式的的能力。和以往的社科文阅读相比较,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明显增强,改变了以往肢解文本的命题方式,考查的方式更加着眼于文本的整体阅读,有助于真正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了五四才女林徽因于一九三四年九月五日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窗子以外》,从文本上来看,属于散文阅读,改变了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小说阅读,让考查的形式更加趋于全面,能够有效考查考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从分值上来看,试题由以往的25分变为了14分,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客观题主要着眼于文章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主观题主要考查了理解词语含义和以人称为基础的叙事视角问题。而视角作为叙事学的重要概念,对于高中生来说,难度较大。

实用类文本阅读改变了以往以人物传记为基础的命题形式,采用了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新闻阅读这一命题形式,充分印证了2017年高考考纲对新闻和传记在表述过程中调整次序的现实。从文本来看,试题以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上刘毅的《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一文阅读内容,整个阅读文本以三个片段的形式出现,图文并茂,阅读起来相对轻松。从命题形式上看,采用了单选题、双选题、主观题相互交融的命题形式,单选题侧重于理解文章内容。双选题侧重于分析评价文章内容,主观题侧重于概括文章内容。就试题难易度来看,难度不大。

文言阅读依然遵循从正史中选材的命题思路,唯有不同的是2017年将文本选择的视角转向了《汉书》,改变了以往从《宋史》、《明史》中选材的命题思维。2017年文言文选择了《后汉书·赵憙传》),对于问题的设置和2016年相当,依然考查文言断句、文化常识、细节辨别和文言翻译。从试题难度上来看,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等四个文化常识和以往相比,难度稍大。文言翻译相对较为简单。

诗词鉴赏题采用了主观加客观的命题形式,命题走向综合性。从文本上来看,选择了宋代诗词作家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属于送别诗,难度相对较小。从命题形式来看,主观题侧重于对于诗词内容、手法以及情感的综合性考查,主观题是一道常规题型,要求考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难度较小。

名句默写所给的两道题虽然均未超出考纲要求的64篇的范围,但却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两道默写题分别是《庄子·逍遥游》和刘禹锡的《陋室铭》,一道属于高中知识,一道属于初中知识,虽然所填空中均没有易写错的字词,但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稍不留神就会填错。

语言运用题稍作调整,由以往的成语、语病、关联词语、句子衔接、图文转换等基本题型,变为了成语、语病、得体、连贯、语言逻辑推断等题型,相对较难的是21题,这是一个新的题型,着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考生难度不会多大。成语辨析所给的“巧夺天工”、“望尘莫及”“博学审问”、“充耳不闻”、“左支右绌”、“温文尔雅”六个成语辨析起来难度不大。病句题主要涉及到了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暗换主语等常规错误类型,难度不大。

2017年课标二卷的作文形式新颖,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背景下,价值取向更加多元。2017年课标二卷作文题目一改传统性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在命题形式上寻求创新,让作文的命制形式更加多元,充分展现了命题人努力改变传统作文形式的创新性思维,让人有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总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展现传统,拥有厚重。题目所给的六句名言分别出自于先秦、唐代、宋代、清代、民国和现代,这是一条贯穿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线性脉络,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传承,从而引导考生树立起文化自信的时代风尚,增强自我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周易》中的名言引导我们要拥有自信,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杜甫的名言勾起我们的思乡情怀,引导我们关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月亮”意象;鲁迅的名言指引我们正视现实,拥有担当意识,从小处讲,担当起家国重任,从大处讲,担当起民族及国际重任。

2、把握内涵,有效阐释。题目所给的六句名言均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内蕴,在作文过程中,考生要学会从下位概念上升到上位概念的思维形态,从名言的文字背后发现精神价值,进而进行有效阐释。如《周易》中的名言主要展现了自强不息,由此可延伸出中华民族历史上自强不息的典型事例;杜甫名言主要传达了思乡情怀,由此可联系传统诗词中的乡情观念,以及当下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实问题;李清照的名句着眼于淡泊情怀,逍遥心态,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观念之一;魏源的名言展现了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鲁迅和毛泽东的名言则展现了直面现实,勇于担当的精神风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发掘每个名言的内涵,进而运用联想思维,让传统情怀和现实生活有效结合。

3、明确要求,有效勾连。作文题目明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拥有勾连意识,找寻某两三句名言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多种关系的形式,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相反关系,递进关系等,进而在两三句名言之间提炼出文章的主题。如,《周易》和毛泽东的名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信自强;李清照和魏源的名言构成了相反关系,一个是兼济天下,一个是隐逸情怀,这样组合起来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儒道互补”的生存观念。同样,三个名言也可以相互勾连,如可将一、四、六立意为实现理想需要视野、自强、自信等因素。

4、运用素材,有效论证。这道作文题目很容易写成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擅长运用名人事例以及典型的历史素材,特别是思想素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展现自己的观点,努力实现有理有据。

总体而言,这道作文题目将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当下的时代精神进行了完美结合,有助于引导考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想情感,同时能够激发考生的写作思维,因为六句名言组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为考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空间和思维方式。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能够拉开写作的层次,让不同写作水平的同学能够得到有效区分。

二、对于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卷的思考。

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二卷主要有八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高考考纲的践行,展示了国家对于高考语文试题改革的决心。我们应以2017年语文课标二卷的变革为契机,将变革后的语文试卷作为理念上的指南,从而科学应对来年高考。

1、识记知识,落实基础。在语文试题大变革的背景下,“名篇名句默写”依然没有超越64篇必背内容的范围,充分体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然而对于理解难度的增加,在备考中应指引学生中学阶段必须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对于考纲要求的名句名篇,不仅要做到会背、会写,还要做到理解含义,学会运用。

2、重视考纲,对点复习。2017年,教育部对考纲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对于考查的知识点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依然未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如对“新闻”和“传记”的词语作了调整,旨在强调新闻阅读的重要性,但依然有许多考生坚信传记阅读不会变化。

3、加强积累,精神素养。回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大都停留在核心素养的层面,引导学生具有诚信、操守、品德等素养,目的在于构建学生优良的品德,和正确的精神价值观,所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除了积累必要的语文素材外,还得培养自己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品性。

4、全面备考,提升能力。语文是没有公式的学科,通过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自我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传统语文学习中,许多老师针对诗歌鉴赏和语言运用总结出了各种题型特征及应对方法,考场上大多考生按照此种方法进行套作,2017年的语言得体和逻辑推断是对这些方法的突破,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全面理解。

5、开阔思维,提升理性。2017年课标卷的作文命题都体现了理性思维,要求考生具有大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写出具有思想,拥有文采,展示才华的优秀作文。这就要求师生不能以语文课本打天下,而要把语文课本作为基础,不断向外辐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拥有卓越的才华,形成独立的思想。

总之,2017年高考语文课标卷突破了传统风格,在此基础上更加体现价值引领,为真正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供了平台,指引教师在来年备考中更加关注基础,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思维能力的培养。

评 析 二

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语文教师,多次担任高三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及备课组长。曾发表论文:《谈高三语文复习的细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表达技巧题探究》《优化教学过程的两个注意点》(论文)《农村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省课题)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试卷评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语文试卷,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继续沿用2015、2016的命题思路,规范命题,全面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整个试卷难易适中,既考查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明显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它继续秉承着“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考点基本不变,改变命题顺序和结构模式,选材更贴近生活,更关注考生,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特点。

一、试卷变化

1.结构的调整。

试卷最大的变化就是结构的调整。

首先,今年的新课标Ⅱ试卷取消了以往的选做题,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这在2017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3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题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题12分。从表面看,这个变化似乎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量;但是我们换个角度,这实际是对考生的一种人文关怀。此前的选做题,虽然只要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答题,但是学生答题之前势必会进行比较,然后选择相对简单的一题进行答题,实际也要阅读两个文本,无形之中是对考生时间的浪费。此次改为必做题,虽然看似阅读量变大,但是对题量、题型进行了优化: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这种变化减轻了考生的答题量。

其次,今年的新课标Ⅱ试卷改变了命题顺序。以往的命题顺序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小说阅读、传记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今年则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而且今年将“论述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统一归结为“现代文阅读”,整个试卷也因此由四大板块构成: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文文字运用、作文。这样的调整,使得试卷结构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2.题量的变化。

因为试卷结构的调整,题量也势必进行调整。今年试卷的题量由去年的18道题变成22道题,容量增加,分值依旧保持总分150分。

客观题分值增加,由原来的37分,增加到了43分,主观题则从原来的113分,降低到了107分。客观题占比的提高,无疑增大了语文试卷整体的区分度,考生之间的分差将会变大,更能体现出考生的学科能力。

3.选材的变化

前面的两个变化可以说都是显性的,而选材的变化则显得比较隐性。本次试卷的选材有以下特点:

其一,选材更加注重优秀的传统文化。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材料主要讲述“明代青花瓷的发展”,无形之中向考生灌输了有关青花瓷的传统文化;又如作文,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从古到今,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其二,选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到垃圾分类的概念,材料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其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改多年的人物传记考查,改为考查新闻材料的阅读能力。有文字材料,有图片材料。从考点的设置看,这里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把以前放在语言基础知识部分考查的图表题放到阅读中综合考查。

整个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特点。

4.考点难度的变化。

从主客观题型看,2017年的试卷提高了客观题占比,无疑增大了语文试卷整体的区分度,考生之间的分差将会变大。

整个试卷的难度与2016年大致相当,只是难易分布点有所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难度和去年持平;文言文阅读较为容易;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考生很容易选错,主观题难度降低;语言文字运用题形式变化较大,但难度不大。作文,审题的理解成本增大,有六个名言名句,但可供选择的范围也就相应变广,难度基本保持不变。

总的看来,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试卷是“稳”中有“变”,变得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关注对考生的人文关怀,更关注传统文化的渗透考查。

二、2018高考复习建议

1.专研考纲,明确考点

高考要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命中目标。《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基本是不变的,变的是每年考查的考点。因此,新一轮的复习应该认真专研考纲,吃透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点,对高考做到心中有数。

2.夯实基础,逐一过关。

新高三的一轮复习一定要夯实基础,对《考试说明》中涉及的每一个考点都要逐一过关,熟练掌握每一种题型。高考题型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我们只要夯实基础,熟练掌握每种题型,明确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3.回归课本,注重迁移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强调回归课本。高考涉及的考点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都有所体现,考试的时候只是换了文本内容,落脚点仍然是课本。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今年文言文考查的两道翻译题: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可以说,这里没有一个陌生的字词,只要对课内文言知识掌握相对牢固的考生都很容易翻译出来。

因此,回归课本是高考语文备考的不二法门。

4.明确特点,调整心态

高考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多、考点分值低、进步缓慢。因此,考生、老师都要平衡心态,不能急于求成。高三语文的复习是一场硬仗,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我们的目标必须放远,瞄准高考,不能过分在意平时考试的分数。平时的考试只是对我们的检验,帮助我们寻找弱点,以便及时强化。因此,心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只要我们有着明确的目标,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定能决胜2018年高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