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日本吉村先生的批评之后

 百了无恨 2017-06-30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表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画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荧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甚至挂着“大师”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整个画坛折腾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们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受商潮冲击,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做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 !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一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题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80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像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已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