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曉陽●说《艾灸那点事》

 乐山有大佛 2017-06-30

获取内经之经典




 

中国古代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都有记载艾灸,并且与九针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不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
《备急千金要方》 “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诗经·采葛》  :“彼采艾兮”,
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故实际临床运用,肯定早于文字记载,有了实践才能有文字记载嘛,有了足够的临床经验才可能成书记载对不对?古人不可能凭空捏造。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五·备急方》有一个奇葩的方法,这个千古奇方是治啥病的呢?
“治落水死方:解死人衣,灸脐中。凡落水经一宿犹可活。”关于这一奇葩方法,笔者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案例,但是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紧急情况下,不妨一试,毕竟是人命关天,肯定牵涉到一个家族子孙繁衍的事情,所以能救活人才是最最重要的,是吧?在中医数千年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有许多奇方偏方不正是在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紧急情况下才得以验证其神奇功效的吗?这一点应该是无人能驳,都是公认的,反正是以及归西的人了,何必不妨试试?可能你就能够在奈河桥上从孟婆手里能够把他拉到阳间来哦!!!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宋代名医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文字意思和“药王”思邈文章一样样滴,是吧?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五·备急方》还有一个救急妙法:“屈两脚着生人两肩上,死人背向生人背。即负持走行,吐出水便活。”对于轻微溺水假死者,这种方法民间常常可以见到
就是将落水者屈腿背靠背倒背在肩上行走既可,这也可以做为将上例中落水死者腹中水放出来的一个好办法,或许水一放出便即活转过来
经常看到新闻报道某地小孩落水出事的,有溺死的,也有人施救然后救人者自己又溺死的,很多很多。学校也是一到暑假就发通告不让学生下水游泳,怕的就是出这种事,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孙药王为什么取名《备急千金要方》,而不取别的名字,也是为了刻意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千金易得,一命难求”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孟子·离娄篇》:“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伤寒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


灸法种类繁多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
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等等一些灸法。


笔者偏爱温灸法

艾灸既是补阳又是补气,而且还有一种回阳的力量,尤其是在我们艾灸的时候,如果两个人非常地专心致志,加上人的神意和周围环境的感应,会生成一个非常好的补的力量,达到五量合一。当身体不通的时候,中焦不通的时候,也就消化系统不是太顺通,吃的太多、消化不良的时候,应该先把中焦这条经络打通,把四肢经络打通,打通之后再灸,这点很关键。

(艾灸)对于比较实的人先针后灸。对于虚的人,先灸再针。


笔者常用“坐中央,掉地方”啥是中央,啥是地方?
国家重要领导人都在中央,下级官员都在地方,

那么人体中央就是任督二脉,四肢经络就是地方,取象比类嘛

艾灸主要是坐中央,但是灸之前和灸之后,你要根据这个人的情况,掉地方。这样就不会出现上火啊这些问还有灸的次序,一般来说可以先从中间灸,比如说任脉、督脉,或者是腹部、背部,再往四肢。

掉的问题,一般?来说可以掉到下边肢,现在人的精气神,都浮在上面比较多。
最后可以收在比如说昆仑或者太溪,或者足三里,涌泉。
由中央向地方,由上而下这个顺序,比较适合多数人。


针和灸,有一种说法“凡针无补,凡灸无泻”

这只是一个相对论非绝对论
比如整体气血好的病人只是局部经络有瘀堵或是虚症,那么我们通过针刺疏通局部堵的经络,掉整体气到局部来,气行则血行,患者康复治愈是很快的;反之整体气血虚弱的病人,你用针刺去疏通局部,通过这种针刺,人体出于本能反应会掉些气血过来,患者会感觉病痛减轻一些,但是你如果不再针刺,患者的病痛又会继续发作,因为他的气血要保护重要的脏腑正常运行,局部的病痛根本不是因为经络堵得很厉害,而是病人的整体气血不能供应到此处,所以病人才感觉到痛苦,然而你针刺的时候不管怎么去扎患者,里面都是空空如也,毫无紧涩感,就像扎豆腐花一样,这样的病痛大部分玩针的医者是很苦恼的,始终治愈不了这一类病人,碰到这样的情况用艾灸或者汤液,那才像雪中送炭,病人一天一个样,整体补足了,局部自然就不痛啦。
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是以阴谋,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草船借箭当天大雾,诸葛亮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巧破阴谋。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
假如诸葛亮没有算到大雾天,曹操没有十万支箭可射,诸葛亮如何巧借十万箭?只有天时地利人和,知己知彼,才能运筹帷幄掌握局面。医者治病也是同理,病人气血如同弓箭,没有弓箭如何杀敌,没有气血如何治病,没有诸葛如何借箭,没有艾灸汤液如何帮助病人生产气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三》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医难救阴阳俱虚。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凡物都是双向性故艾灸能补也能泻。

自灭为补,吹灭为泻。


艾灸在降低高血脂效果很好,高血脂症不是因为我们的血中脂肪多了,而是因为身体的脏腑代谢功能出现了,所以才有临床上我们西医化验出来的血中血脂含量高出正常人的指标,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要守中央,掉地方即可,艾灸(中央):神阙。(地方):足三里,丰隆,三阴交。5、6次艾灸后的化验指标就能够正常,举一反三,是不是还可以治疗高血脂引起的血管硬化导致的高血压,当然导致血压高的原因不能只怪罪血脂高,还有其他原因哦。列举西医名字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够看懂而已。


曉陽●微信2850285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