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磕长头,到底怎么长见识了?

 小猪电子业 2017-06-30

磕长头,到底怎么长见识了?

杂谈电影《冈仁波齐》

1 刻奇电影

电影发展初期,1922年,有一部作品问世:《北方的那努克》。展示了爱斯基摩人那努克一家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

从此,刻奇电影诞生了。们可以通过电影来看以前没有见过的新奇的人和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影不再是刻奇的手段,人们评价一部电影的艺术水平时,也往往会认为“刻奇”是比较低级的。


当科学家们把蜜蜂采蜜、蚂蚁搬家展现在公众面前时,那是一种真正的“刻奇”,至少很多爱看《动物世界》的人是这么认为的。


  2  人类的臆想 

如果人们去看一群蜜蜂采蜜,或者去看蚂蚁搬家,善于联想的人就会发出感慨:“他们多勤劳啊!他们多有协作精神!他们的团队意识好强!”如果是更富有多愁善感思想的人,则会“反求诸己”,感慨:“蜜蜂那么勤劳,我们却总是偷懒,蚂蚁那么能协作,而我们却总是纷争,我们实在是心灵不够宁静啊!”


《冈仁波齐》中展示的藏人和蜜蜂、蚂蚁没有太大区别,我们在观看蜜蜂时,没办法看出来哪一只蜜蜂有怎样的人格,它在面临抉择时有怎样的内心挣扎,我们观看《冈仁波齐》时也从来没办法了解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人格,以及内心的思辨——他们内心没有思辨。他们虽然和我们同属“人”的范畴,但在我们来看,他们和我们只是外表相同的两个物种。


可是人们偏偏有同理心,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界去解读一下别人的生活。有人还会对那些喜欢感伤的人当头棒喝:你知道蜜蜂那么辛苦的采蜜,最后蜜都被你吃了吧?你只看到了藏民虔诚,你知道他们的财产被谁来享用了吗?


这样的疑问也太现实了一些,那么有人用他家狗的故事来反驳:我家的狗每天都逗我笑,我仅仅用一点食物就剥夺了它们大好的生存时光,让它来陪伴我,它见了我就摇头摆尾,一点尊严也没有,可是它很快乐,你看见了,将心比狗心地说:“放开狗,给狗自由!”它哪会听你的,既然它快乐,要自由做什么?


既然藏民愿意把钱贡献给寺院,贡献给活佛享用,我们又何必去苛求他们找到自我呢?可我们到底还是人,具有相同的人的外形,我们总还是要不禁感叹一下:他们毕竟不是动物啊!


3 磕长头,长见识

用自己的眼界去解读别人的生活,就会解读出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


1、现在人怎么了,急成这个样子,我们真的该像藏人一样慢下来,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了;


2、相信一件事,然后专注去做,这件事就会变得神圣;


3、看看人家多么虔诚,互相之间多友爱,我们就是因为没有信仰,才有那么多算计的,人啊,还是要有信仰。


我们借用《冈仁波齐》片中的一句话来支持这些人生感悟:“磕头好,磕头长见识。”一个小女孩头疼,有人劝她不要磕了,她的母亲说出了这句可以奉为圭臬的名言。


说它是名言,是因为很多人走出电影院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了,这话有点让人费解,不理解的人会说她们愚昧,理解的人则会说,所谓的“长见识”就是“信仰的怀疑和重建”(小女孩头疼了,对信仰产生了怀疑,继续磕头,头就不疼了,她就重建了信仰。)如果我们认为片中的藏民是朴实的,她大概不会理解什么是“信仰的怀疑和重建”,那么,磕长头到底长了什么样的见识呢?


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见识”是什么?他们的“见识”和我们的“见识”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见识过什么,这一路的朝圣,在横向上看,是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在纵向上看,有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各个阶段,如果我们超出剧本本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一个人的不同年龄的自己凑在一起的一次朝圣。


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生在母亲的朝圣路上,还没上学,就跟着父母朝圣,及至壮年,他家盖房子死了两个人,再次朝圣,后来,他还开着拖拉机组团朝圣,最后,他老了、累了,死在了朝圣路上。


他见识过什么?


他只见识过朝圣!


在这样的价值观里,磕长头不就是长见识吗?


他们所做的壮举,是“先验”的,是祖祖辈辈相信的,是不证自明的。而外人从中感怀到的,是“经验”的,是通过观察分析看到的,是感悟到的。用我们自己的眼界去解读别人的生活,就会出现种种荒谬的结论:


当我们说:“现在人怎么了,急成这个样子”时,在藏人的经验里,根本就没有快节奏的生活;


当我们说:“相信一件事,然后专注去做,这件事就会变得神圣”,在藏人的经验里,他们根本就没有不相信的可能;


当我们感叹“人啊,还是应该有信仰”时,在藏人的经验里,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存在“没有信仰”的可能性。


4  回归理性

当一个人见识过更广阔的天地,了解更渊博的知识,基于他的见识而做出的坚持和努力才更有说服力,因为我们能把他和蜜蜂、蚂蚁区分开。


《冈仁波齐》仅仅做了客观的描述,它没有《图雅的婚事》、《塔洛》、《绿草地》等电影展示出来的认知变化。


这就和片中所呈现的诸多旅游风景一样,迎合了众多观众的奇特口味:他们愁绪很多,却不通过认识更多的知识来击败烦恼,他们只想通过去拉萨、去高原这种身体上的“受难”和“领悟”来净化心灵


如果有人胆敢以理智的态度去询问他们: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走一趟就会宁静了,为什么拉萨、冈仁波齐是圣洁的地方?


他们会轻蔑地看一下满身污垢的你,然后笑而不语地说:“我没法跟你聊天了,我去过了N次拉萨,等你去过了你就明白了……”如果你去了还不明白,那只能说明:


你去的时候,没有怀着一颗圣洁的心


想获得理性答案的人在感性的人看来是可笑的,因为理性本身就可以被定义为“不圣洁”……


5 电影的形成

如果有人还能用《变形金刚5》的烂来说明《冈仁波齐》的好,他的认知可能卡在了上一个认知时代里。


中国电影票房跃升之后又急停,给了人们很多思考:而今,拍商业片赔钱的风险甚至比文艺片更大。所以从《百鸟朝凤》、《塔洛》、《八月》到《冈仁波齐》,人们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拍文艺片至少不会被人骂“没诚意”,“诚意”的评判实在太过主观,创作者有没有诚意只有创作者自己知道,但作为大众都需要的评判标准,创作者一定要想办法展现出“诚意”。


把“诚意”量化,找到创造“诚意”的办法,就不失为文艺片成功的套路,就最近朋友圈疯转,公众号猛发的文章来看,创造“诚意”的方法有:


1、导演有血性,拍摄时间长;


2、投资人有血性,说自己不是为了钱;


3、剧组有血性,拍摄很艰苦。



其中,第三点是所有电影的幕后花絮都要给大家呈现的,再烂的片子我们也能看到创作团队“为电影拼了”的报道,而第一、第二点则属文艺片独有了,这说明了商业片有它的宣传、赚钱模式,文艺片也有,它们的形式和它们的质量无关


“他很辛苦,他不是为了钱,所以他拍的一定是好东西”,这样混乱的逻辑可能源自于人们内心中的道德。


《冈仁波齐》在公众层面上引起轩然大波,票房也极为可观,如果我们此时还说它是“非主流”的电影似乎已经不恰当了。


注释:

1、拍摄时间的长短和一部电影的好坏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很多影评人评价拍摄了12年的《少年时代》时认为:如果让《少年时代》获奖,那就会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只要花长时间拍电影就能获奖”,那么,艺术的评判就会被套路打败。


2、关于主流与非主流:很多人觉得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描绘了“非主流”的人的心理状态,而《人间失格》的流行恰恰说明了这种“非主流”心理是“主流”心理。这同样适用于《冈仁波齐》。


这部电影在创作层面上存在着一些硬伤,它没有建立起任何一个立体的人物,它纪录片和剧情片的模糊丧失了一致性,让观众出戏,它只有“符号”没有“内容”,它自然不该获得那么多的赞誉


不过,即便认同“刻奇”电影是比较低级的电影,这种“刻奇”也仍然很值得肯定,并没有任何人规定电影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电影当然可以是为你展示你从未见过的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


当然,也没有任何人规定看完电影之后不允许产生没有逻辑的臆想。


最后的最后,还是忍不住说一下那些痴迷于“管理学”的人,《冈仁波齐》居然能让你们联想到团队建设,实在是服了!!!!!你们少给领导讲点歪门邪道,我们就少被折腾几次,就能多腾出时间写写文章了!!!!!高抬贵手吧,老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