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修养人的本性善此谓君子也——《孟子》谭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拉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回答公都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 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外物所吸引。心这个器官则具有思考能力,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首先把心这个身体的重要部分树立起来,其它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外物所吸引。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孟子“心”是指人的本性与大脑的思索,对此,就是在当今也是很难分清楚的。但可统一认识为:“心之官则思”人类这一独有的功能,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进化为人类的最终要的界限,但对每个现实的人来说,此功能又是天生的。修养上天特意赋予我们人的本性善此谓君子也。 262、人本性善所表现的仁义忠信是天赐与的——《孟子》谭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说:有天赐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不厌倦地乐于行善,这是天赐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授的爵位。孟子的“天爵”“人爵”论。还是在说明:人本性善所表现的仁义忠信是天赐与的,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 263、指出了所有读书人为什么读书的根本——《孟子》谭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接着说:古人修养天赐的爵位,水到渠成地获得人授的爵位。现在的人修养天赐的爵位,其目的就在于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抛弃了天赐的爵位。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终连人授的爵位也必定会失去。这与《论语》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相同的思想。这是指出了所有读书人为什么读书的根本。 264、人的贵贱在于自己——《孟子》谭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说:希望尊贵,这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不过人人都有自己可贵之处,只不过自己没有去察觉到罢了。别人所给与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赵孟使你尊贵,赵孟也同样可以使你下贱。孟子是说:人的贵贱在于自己,依靠别人的赏赐,最终贵也是贱,依靠别人的本身就是下贱。 265、为人首先要自尊自贵——《孟子》谭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接着说:《诗经》说:酒已经醉了,德已经饱了。这是说仁义道德很充实,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四方传播的好名声在我身上,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绣花衣裳了。孟子是说:为人首先要自尊自贵,自尊自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充满仁义。对孟子讲的太有体会了。 266、再不坚信仁义那就会恶水横流——《孟子》谭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燃烧的大火一样;灭不了,没说是水不能够灭火。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结果连他们原本奉行的一点点仁道也必然会最终失去。杯水车薪之出处,孟子是在说:当今不仁成风,如再不坚信仁义,那就会恶水横流了!直指当下!! 267、“规矩”就是“道”的具体总结——《孟子》谭 “孟子曰:到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说:界教人射箭,总是期望把弓拉满,学的人也总是 期望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学的人也就必定依照一定的规矩。孟子指明了,“规矩”是客观的,“规矩”就是“道”的具体总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教无教,学无学。 268、孟子确实是当时的雄辩之人——《孟子》谭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 使高于岑搂。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孟子在回答任国人问屋庐子,而屋庐子不能回答时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处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搂抱吗?孟子确实是当时的雄辩之人,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辩术,来说明“仁”的重要性。 269、“六亿神州尽舜尧”——《孟子》谭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 矣。……”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孟子此处的话,使人想到了佛学的“佛是觉悟的人,人是尚未觉悟的佛”又想起了那句气壮山河的诗句“六亿神州尽舜尧”。 270、迄今为止所有的战争与和平都是因一个“利”字——《孟子》谭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迄今为止所有的战争与和平都是因一个“利”字。就是现代的“二战”正义战胜了邪恶,最终也是形成了因“利”而“冷战”的“和平”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