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2 13:34:52| 在小说《红楼梦》中,作家提到了许多佛教、道教的寺院和庙宇,如铁槛寺、清虚观、水月庵(馒头庵)、栊翠庵、玉皇庙、达摩庵、散花寺等。其中一些寺庙的名称、来历和用途是值得考究的。 铁槛寺是曹雪芹描写文字较多的一座寺庙。在小说第15回,作者进行了介绍: 原来这铁槛寺原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有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好为送灵人口寄居。不想如今后辈人口繁盛,其中贫富不一,或性情参商:有那家业艰难安分的,便住在这里了,有那尚排场有钱势的,只说这里不方便,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为事毕宴退之所。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第15回)[1] 对于“铁槛寺”名称的来历,作者在第63回又借邢岫烟、贾宝玉之口作了补充说明: 岫烟听了宝玉这话,且只管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方笑道:“……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人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姐姐就请,让我去写回帖。”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源于宋代诗人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一诗。原诗全文为:“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2]此诗颇有佛家色空、道家出世意味。但曹雪芹将“限”改为“槛”,究竟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确实值得考究。不过,如果是笔误的话,小说中出现的“铁槛寺”名称就难以说通。看来,曹雪芹是有意改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3]唐人王梵志也有类似诗篇,原诗为:“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宋代诗人黄庭坚评此诗道:“已且为土馒头,尚谁食之?今改预先著酒浇,使教有滋味。”南宋禅宗大师克勤又改为:“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著群(?)哭相送,入在肚皮里。次第作馅草,相送无穷已。以兹警世人,莫开眼瞌睡。”[4]由此来看,“土馒头”一语源远流长,其佛家象征寓意直接影响了历代文人的艺术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念。曹雪芹信手拈来为贾府的家庙起名“铁槛寺”,还将水月庵称为“馒头庵”,这就与整部小说要表达的色空思想观念保持了和谐。在甲戌本里,脂砚斋对此有一段评语:“前人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是此意。故'不远’二字有文章。”[5]该批语可为曹雪芹的命名及构思作注解。 铁槛寺系贾氏远祖修建,一方面可以看出贾府的家世背景之显赫、富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清代上层贵族崇佛的风气和实际目的。 1644年,满清贵族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在清朝初期,为了政权需要,清帝王对佛教是比较宽容的,并予以充分利用。满族原来信仰萨满教,对天神地祇的崇拜十分流行,这与汉民族对天帝、土地的传统信仰是相似的。统一中原后,满清王朝吸收明王朝的政治制度,继续提倡理学。同时在文化政策上,对佛教继续利用,但从严控制。例如,清代僧官取自明代旧制,在京设僧录司,各级僧官由地方官选派。《大清律例》还规定,不许私建寺院,不许私度僧尼,严格执行出家条件,严厉制裁淫乱僧尼等。[6] 然而,由于佛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清帝王出于个人精神需要,对佛教也常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清世祖曾先后召见憨璞、玉林、玄水杲等和尚入内廷讲论佛法。[7]据说,清世祖在宠妃董氏死后,曾考虑过弃位出家,这恐怕不是空穴来风。康熙帝六下江南,凡至名山大寺,即书赐匾额。雍正帝好禅,曾自号“圆明居士”,编辑《御选语录》19卷,并撰写序文20余篇。乾隆帝则完成了汉文大藏经《龙藏》的雕刻,后又组织人力将汉文大藏经翻译成满文。不过,乾隆帝雕刻、翻译大藏经的目的已不是单纯的兴趣爱好问题,他在《御制清文翻译大藏经序》说道: 然予之意,仍并不在此。盖《梵经》一译而为番(西藏);再译而为汉;三译而为蒙古;我皇清至中国百余年,彼三方久属臣仆而独阙国语之《大藏》,可乎?以汉译国语,俾中外胥习国语,即不解佛之第一义谛,而皆知尊君亲上,去恶从善,不亦可乎?是则朕以国语译《大藏》之本意,在此不在彼也。[8] 可见,清帝王利用佛教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政治统治的需要,是为了“尊君亲上,去恶从善”。至于佛教的义理则另当别论。 在小说《红楼梦》里,贾府修建铁槛寺还有一个目的,“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贴,好为送灵人口寄居。”何以要将去世之人停灵于寺庙而不是直接安葬在坟茔?联系曹雪芹的家世背景,可知曹家从某种程度上是寄居在京中的。过去老北京人都有世袭的祖茔,死了人即可埋到自家的祖茔里。但有些外乡人到京作官或经商,其实是“客居”。这些人虽有宅第,有一定的财产、人情交往,但不见得都要在京置办茔地。这些人家一旦有了丧事,就要择吉“扶柩回籍”安葬祖茔。由于时局、交通或其它各种原因,不能办完丧事马上回籍安葬的,就须找个庙宇停灵暂厝或“丘”起来。[9]在清代,许多寺庙因为有利可图,都愿意为人承办此类丧事、提供停灵之处。《红楼梦》中的贾氏家族涉及一个庞大群体,宁荣二公举资修建铁槛寺,说明贾府崇佛拜佛是有传统的,反映了清代世俗社会上下对佛教的普遍信仰,同时也为自己提供实际的方便。 在小说第18回,写贾妃看完戏后继续游览大观园,“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从这些描写中也可见清帝室崇佛拜佛的浓厚风气。而且在大观园中设置栊翠庵、玉皇庙、达摩庵等,并分别配备和尚与道士,聘请有身份的佛道人士来主持寺院事务,说明宗教活动已完全与当时贵族上层生活融为一起。这在小说中多次提到: 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第18回) 且说那个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观园来,贾政正想发到各庙去分住。(第23回) 在大观园里何以一定要设置专门的佛道活动场所?这既与清朝帝室对宗教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也和当时世俗生活的崇道拜佛风气密切相关。 清虚观与铁槛寺不同,是一座道教庙宇。根据小说中提到的线索,清虚观具备了明显的官方背景。在小说第29回有一段描写: 且说贾珍方要抽身进去,只见张道士站在旁边陪笑说道:“论理我不比别人,应该里头伺候。只因天气炎热,众位千金都出来了,法官不敢擅入,请爷的示下。恐老太太问,或要随喜那里,我只在这里伺候罢了。”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 ,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二则他又常往两个府里去,凡夫人小姐都是见的。今见他如此说便笑道:“咱们自己,你又说起这话来。再多说,我把你这胡子还お了呢!还不跟我进来。”那张道士呵呵大笑,跟了贾珍进来。 在明清时代,儒释道三教合一,佛道在政治上依附于君主统治。张道士与帝室、上层贵族来往密切,并掌握全国的道教事务,他所在的清虚观其实已成为事实上的官衙。(原文见《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6辑) [1] 关于小说文字的引用均见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1982年版。 [2] 宋?范成大著《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对此问题,红学家俞平伯先生在《红楼心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之《陆游诗与范成大诗》一文中已有论述。 [4] 关于王梵志、黄庭坚、克勤的资料可参见胡适著《白话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45页。 [5] 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修订版),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256页。 [6] 参见杜继文主编《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35页。 [7] 参见蒋维乔著《中国佛教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37页。 [8] 参见蒋维乔著《中国佛教史》,第243页。 [9] 把坑内四壁砌上砖,棺木放下不沾土,上面砌一圆顶,谓之“丘”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