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玻璃与瓷器

 X先生与Y星人 2017-06-30

 玻璃装饰品及器皿的制作最早始于5700多年前的古埃及,之后经罗马深入欧洲,13世纪意大利人掌握了完备的玻璃制造技术,玻璃逐渐成为工业材料,并开始从皇室的封闭中走下神坛,进入普通生活。

 玻璃在中国古称“琉璃”。早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国人就在青铜器铸造中发现并提炼出了琉璃(古法琉璃),汉代时制作技术已非常成熟。因色彩瑰丽,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并被列为“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 中国五大名器之首;又因其“火里来,水里去” 的工艺特点,佛教认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而视为佛家七宝之一。可见,琉璃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有着无比高贵的地位。

 十五世纪前后,玻璃在西方不断迈向了工业化发展道路,而琉璃却由于冶炼技术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秘不外传,至明代就基本失传了。为什么同一种材料和器物在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而琉璃在中国被淡出“五大名器”而衰亡的时候,中国的瓷器却能如日中天、大放异彩呢?

 这其中的原因不是资源和制作技术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当时的欧洲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道路,而中国仍是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造成的。

 欧洲人喜欢玻璃器,中国人崇尚瓷器。究其区别,应当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与性格上的差异有关。

 欧洲人看事物喜欢透明、透彻,穷究事物的本质道理,擅长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將事物解剖细分,把物质看到了原子、中子、电子,还要往夸克里看,看得入微精细;而中国人也提倡“格物致知”,但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和实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格物”的方法,往往采用“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的阴与阳合一为混沌的“太极”,既不要把问题看透、更不可把问题说透,用“道可道、非常道”思维方式去宏观研究、把握事物的道理。所以,玻璃也就像橘子“南方为橘、北方为枳”。

 欧洲人讲究外观的华美、绚丽,喜爱热闹,玻璃烧制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可以使玻璃变得流光溢彩、变幻瑰丽,这更容易让欧洲人手捧香槟,高歌激情澎湃的《欢乐颂》;中国人则讲究内敛沉静,加上佛、道文化的渗入和推崇,瓷器内外兼修的文化表现更容易走入中国文人的心理深处。如宋代的重道精神产生了颜色单一、素雅的“五大官窑器”;元人的“崇蓝尚白”,创造出了石破天惊的青花瓷;明、清时代的文人水墨符号更让瓷器与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欧洲人在审美理念上追求写实,而中国人讲求写意,以“意境”来表达美。譬如欧洲的油画与中国的水墨画,一个求真、写实,表达直白;一个真幻莫测、以虚言实,表现含蓄。一个色彩浓烈、鲜明;一个墨分五彩、宁静致远。这两种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达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在对玻璃器物和瓷器的理解与选择上,产生不同的偏好和喜爱。

 此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中国的玉文化始终遮掩着玻璃的光芒;而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又始终与瓷器站在一起。因此,不难看出欧洲的玻璃和中国的瓷器,其各自蕴涵的不同层面的文化含义以及其实用的差别。

 

               玻璃与瓷器——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南京市博物馆藏  东晋  琉璃碗

 

 

                     玻璃与瓷器——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南京市博物馆藏  东晋  琉璃杯

 

 

                    玻璃与瓷器——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

 

 

                      玻璃与瓷器——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多色琉璃撇口瓶

 

 

                      玻璃与瓷器——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浅黄色琉璃马蹄式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