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淡然3a89r15snv 2020-07-16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发达的手工制作工艺,但是玻璃这个今天非常普通的器物在中国的古代却很少有工匠制作它。总的来看,玻璃的制作工艺远没有陶瓷那么复杂,所需的材料砂子、石灰、草木灰等也十分普通,而且中国人也曾制作出过玻璃。但是呢,玻璃在中国一直很少有人制作,以至于当域外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时,当时的人们都大为惊异,以为是奇珍异宝!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唐诗中有对见到西域传入的玻璃的描写:“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诗中提及了唐代西域地区的两种特产:一是葡萄酒,二是夜光杯。那诗中的“夜光杯”就是玻璃杯。玻璃杯在今天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器物,但在唐代,它却是舶来品,唐朝的这些玻璃制品主要来自中亚地区。那我国为什么没有造出“夜光杯”呢?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其实原因特别简答,我国之所以没有烧制出“夜光杯”,是因为我国的陶瓷烧制技术太好了。而原始的玻璃的质地则比较差,这就使得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大力发展瓷器。那为什么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陶瓷工艺发展得这么好呢?原因则是因为我国的陶土资源十分丰富,且被中国古人很早发现并利用。早期中国瓷器的主要原料是瓷石,瓷石作为一种特殊的岩石仅产于我国南方地区,瓷石含有瓷胎所需要的各种成分,不配入其他原料使用就能在1200℃左右烧结成瓷。与中国南方不同,中国北方白瓷的原料则是高岭土,高岭土是全球普及的资源。然而世界其他地区却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没办法烧出瓷器,原因则在于高岭土即使到了1500℃左右的高温也难以成瓷。烧出白瓷的秘诀则是将高岭土与长石按一定比例混合,这样才能降低烧结温度。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中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则在瓷石中掺入高岭土,改善了陶瓷的密度、白度和硬度,这些配方是我国陶瓷烧制工匠经过长期生产、实验摸索出来的。在无法定量、定性分析的古代,学习工艺与配方并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矿产资源的优势,使我国在制瓷业占尽了先机,成为了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玻璃的历史也很古老,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砂子)加入碳酸钠(苏打)与碳酸钾(草木灰)后熔点可降至1000多度。玻璃可能最先诞生在公园前四千五百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而玻璃器物则在公园前三千年的埃及已有应用,当时的玻璃除了装饰之外,已经被制成了各种器皿。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玻璃器皿在古代一直都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那光亮透明、晶莹润泽的特质,曾令古人无限爱恋,甚至被视为无价之宝。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比起瓷器来,中国人对于玻璃器皿的感情一直比较冷淡,并不十分在意他们。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璃”“药玉”,中国古代的玻璃制品长期被作为玉的替代品。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重要的琉璃生产地,琉璃料经过低温加热融软后由匠人制成动物、瓜果等器物,这也就是中国北方称玻璃小件为“料器”的原因。但这些琉璃制品在中国人的心中始终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那为什么中国人不在意这些玻璃器皿呢?其原因有这些:一是玻璃和陶瓷虽然都是易碎品,但实际生活中陶瓷的破损几率比玻璃低,因为陶瓷的相对强度比玻璃要好。二是瓷器的导热性比玻璃要差,相较于玻璃更能够保温和防烫,而且玻璃经不起猛烈的温差变化,一旦变化剧烈则容易破碎,而作为很讲究吉凶之兆的中国古人则更不会使用玻璃器皿了。第三则是早期的玻璃器皿制作工艺尚不成熟,不仅不能做到完全透明,器皿中间还有可能存在许多气泡,这就影响到了玻璃器皿的美观性。同时由于这些小气泡的存在,早期的玻璃器皿在耐腐蚀性、观赏性等诸多方面都不如瓷器。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第四就是因为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冲泡热茶与瓷器相得益彰,而西方红酒和流光溢彩的水晶玻璃杯交相辉映。第五就是制作工艺的问题,瓷器的加工工艺是用陶土制作一个胚,只要手工灵巧就可以捏出来任意的形状,还可以用刀刻出各种精致的花纹,然后烧制即可。但是早期的玻璃却不行,当时的玻璃制作工艺无法制造出可与瓷器相媲美的复杂器型和纹饰。相比于玻璃,中国在瓷器方面积累的相当多的技术和艺术成果。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烧制出了瓷器,却没能烧出玻璃?

瓷器的适用性强,成本低廉,所以成了中国日常器皿的首选。正因如此才导致了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不被重视,水平低下,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玻璃器皿的质量没有外国好,对外国玻璃制品才会产生较大的需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