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说说宋朝的皇宫是不是比较小。前面有人回答说,北宋开封的宫城范围为东西宽1050米,南北长1090米(不包括延福宫),面积为1144500平方米,大约是故宫的1.5倍。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宋朝皇宫并不比清明皇宫小。可惜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回答者可能不知道,北宋开封城只有三重,即外城、内城、宫城(皇城),而清代的北京城是四重的,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故宫只是宫城的范围罢了。整个皇城的范围要比宫城大得多,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约2790米,面积约6.9平方公里。是北宋皇城的好几倍。 因此,相对于汉唐明清,宋代皇城的格局确实是比较小的。 再来说说北宋皇城为什么会比较小。主要的原因是,汴梁城是从唐代的州城发展起来的,宫城的前身只是节度使的治所,自然不可跟长安、洛阳这样的故都相比。 宋朝的皇帝不想将皇城扩展得更加阔气、大气一些吗?肯定想。但如果这么做,首先必须面临一个问题:拆迁。这是因为,汴梁城跟宋代之前的城市有点不一样,以前的城市是权力规划出来的,显得工整而呆板;汴梁则是自发“生长”出来的,显得杂乱无章,而又生机勃勃。宫城之外,都是密密匝匝的民房、商铺。不论从哪个方向扩展宫城,都势必要拆掉一大批民居、商店。 宋代君主不是没有想过要扩建皇城,让自己住得更舒坦点。据《宋会要辑稿》,雍熙二年(985年)九月十七日,楚王宫失火,让宋太宗下了决心“欲广宫城”,便下了诏书,提出了建设规划,让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即测绘图纸。不久图纸画了出来,太宗一看,要拆迁太多民居,便说,“内城褊隘,诚合开展。拆动居人,朕又不忍。”下诏停止扩修宫城的计划。 论经济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但是宋朝皇宫的规模历代王朝最小,只有汉唐十分之一的规模。宋代皇宫主要有北宋的东京汴梁和南宋的临安。 太祖赵匡胤兵变登基时是在军帐之中。建都的汴梁城在唐代只是个州城,宫城的前身只是节度使的治所。两宋可以说都不是大统一的政权。自宋太宗征讨幽云十六州失败后,历朝历代北宋君主,均节俭省钱,就是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太宗儿子叫赵元俨,被后世称为“八贤王”。 一把大火把储藏军费的财宝少了个精光。至此以后,想要扩充皇宫,一怕与民争地,二怕耗费钱财,三则幽云十六州故地未曾收复,所以北宋一朝皇帝均不曾扩充皇宫。 到了南宋,偏安一偶,政局未定,和北宋一样采取改州治为行宫办法,在临安建置因陋就简。至绍兴八年至二十八年间﹐屡经扩建仅及北宋汴京皇宫的四分之一。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宋朝皇宫小吗?根据《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研究,北宋皇宫面积史书记载两种,一是周回5里(《宋史·地理志》),另一记载为周围9里13步(徽宗时期)包括延福宫,新考为东西宽1050米,南北长1090米(不包括延福宫),面积为1144500平方米,大约是故宫的1.5倍。 北宋皇宫的大殿“大庆殿”,史称“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仪仗于庭,不能周遍。”这有多大呢?法驾仪仗全加起来,有两万人,两万人列队摆里头,竟然还占不满大殿,比一个体育馆的规模还大呢。 为什么会被后人认为小呢?主要是《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周回五里”,这个“周回五里”,据考证是宋西京大内,也就是洛阳皇城的规模,此皇城建于后梁时期,之后其规制被用于后晋等时期。宋代建皇城之前,汴梁城中也是有这样一个衙署的,但在建皇宫过程中被拆除了。 北宋末年,有个御用文人李元叔写过一篇《广汴都赋》,详细地描述了皇城的景象。因为原文非常长就不摘录了,感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里面写到的皇城非常恢弘,认为连唐朝的宫殿都不足以相比,这绝不是一个小皇宫。 那么南宋的临安城有多大呢?《南村辍耕录》说“皇城九里”,那跟北宋的九里十三步基本是差不多的。据《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考证为东西长1093米,南北长698米,直接算的话是76万平方米左右,也比故宫大一点。 总之,宋朝的皇宫一点都不小,其精致和奢华程度也不弱于前朝后代,并不像网上传说的那样。 图为《咸淳临安志》中的《皇城图》 《契丹使朝聘》,画中描述的就是北宋皇城一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关注我就对了 宋朝皇权比较弱,毕竟是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兵变,“杯酒释兵权”而来。重文轻武,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主导的国家,皇宫本身是节度使的府邸改建的,一直没能扩建成功。 宋太宗想扩建皇宫,万事都已准备好了,只因皇宫附近的百姓不肯搬迁,十分反对,太宗皇帝便决定放弃扩建。于是,北宋的开封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因为是个节度使的府邸改建的,一直就是那么大了。 由于是士大夫治国加上皇帝也非常体恤民情,注重节俭,北宋的风尚非常好! 风尚,从国家用度、官场风气,到宫廷生活、民间风俗、道德信仰,不涵盖其中。决定社会风尚的境界有两个因素:信仰和朝廷践行。皇帝的道德决定他将行仁政还是暴政,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朝廷的为官之道,继而影响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民风。宋朝的福利,当时叫赏赐,从宰相官员、鳏寡孤独、耄耋老人,甚至到监狱囚犯,其完善周到,令人感叹。 宋神宗时期,万胜门御道两旁商贾密集,把御道都占了不少,叫卖来往的人群使得通行甚是不便。皇帝几次三番下诏书,不许商贾在御道做生意,但却一点都管不住。开封府本来想整顿一下,马上有官员上谏朝廷须尽量体惜百姓,于是最后宋神宗也决定不再管此事。 有这么好的政治环境,国民富裕是很容易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记载:“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者比比皆是”。虽然国家税收不少,但政府的开支太大,军费占了很大比例,宋朝是募兵制,而且灾民优先入军队,要一直养着军队。加上岁币,官员俸禄,赈灾等支出,财政大臣也总是没钱,有时要到皇帝内库来借,虽然皇帝内库充盈,但也节俭到抠门,皇帝的妃子不能穿华丽的衣服,太后的宫殿坏了不能修,财政大臣借皇帝的钱也要及时还。皇帝内库的东西有时出售也是平价,不与民争利。才有了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繁盛治世! 北宋建国之初,一斗米五六十文。宋真宗东封的那年,天下十五路(宋朝的行政区划)中有十路大丰收,一斗米(十五市斤)七八文钱,直追贞观之治的一斗米五文钱。 因为宋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产权私有。 皇宫想扩建1.周边住户不同意,皇帝也很挠头。2.大臣反对强迫老百姓搬迁,因为产权私有。 所以,宋代皇宫就小的没办法了。 大家电视上看到的,皇帝顿不顿打大臣杀宰相,人人都是奴才的情况是元朝开始出现的。明朝末期逐渐淡化,清朝又加强了。 真正的唐宋时代,皇帝绝不会如此羞辱大臣的。宋由于商品经济发达,人权和私产意识觉醒。尤其接近近现代资本主义英国。 所以说,中国文化没落,开始于元,高潮是清。明是一次中华文明自我修复得努力,结果以明亡告终! 所以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人文主义情怀最重的朝代,宋代承认私有产产权。东京皇宫原本就是节度使府改造而成。原本节度使府周围就是居民区,改成皇宫后卞梁城居民更是挨着皇城建房,以至于从太宗皇帝起一直到徽宗都有扩建皇城计划,仁宗,神宗,徽宗都有派大臣与周边钉子户谈判补偿,无奈钉子户们漫天要价,宋朝皇帝们只能作罢。 因为宋代之前修宫殿国家不用给钱并且自带干粮属于个人服役,宋代的时候修工程就开始给钱了。国家当时正直战乱所以修皇宫的资金也就没有那么多了。再者早期赵匡胤还打算迁都洛阳开封的宫殿也就没有建那么大了,这也影响到后来的临安皇宫。继任者赵光义被辽军所伤也就更加不好意思扩建宫殿了,他儿子后来也在檀渊之战被辽军吓得不轻后来的赵构被金军追击更不好意思扩建宫殿了。 我的看法如下。一:有宋一朝皇帝是很重视和尊重文人大臣的谏言的,加上宋代还算重视民生,在大臣的激烈反对和减少对百姓的负担两重因素下作罢。二:宋朝从未统一天下,而宋朝时期是背负大一统任务的,无论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还是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杭州),都是将其作为临时首都经营的,大业未成怎能大兴土木呢? 两宋都穷,财政收入靠宋吹瞎扯!宋史载历代军费占70-80%,财政收入吹成1亿贯,军费8千万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军费却灭不了辽、金?因为财政征收的是实物,按照同一标准天价折算!一有自然灾害连赈灾款都困难! 但农民税赋是唐的6倍以上,没有余粮,一有风吹草动就骚乱,史上农民起义最多年代!唯一好处是征税多,开封支配财政收入,奇富无比! 有钱其实也不许皇帝随意花,士大夫们的口水皇帝也怕,由于黄河的泛滥,一直有迁都的打算,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迁都意味着示弱,对民心和士气的打击太大,所以被无限期搁置。 |
|
来自: xjglyx2005 >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