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 质源性致病外因

 三忘一空 2017-06-30





点下面链接辟谷招生

第七期,道医丹道辟谷养生营招生启告!


在外因治病因素中,质元(源)性的物质广泛存在。自然界的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等六种气机,就是其中能量较大,作用较强的一类质源性物质,当它们以异常情况出现时,又称之为六淫和六邪。这六种物质是既存在着物理性的能量,但根本上还是气的能量作用。


1六淫性质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即这六种气未按正常规律出现,而发生违反常规的交杂性、混合性、过量性、乱序性的产生和出现,故又称之为六大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是无害的,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是说人依靠天德能量之气、地气能量之气、以及消化吸收的水谷之气而生成与生存,同时遵循四季时序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生活。同时,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过据的暴冷暴热等),在人体内神运不力,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命网素,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即太过和侵淫之意。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2六淫共同致病特点

  

1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外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另外,久居湿地常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或炎邪为病等等。

    

2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为两种以上的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

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4

六淫为病,其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六淫致病从今天的临床实践看,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这种用六浮来概括病邪,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方法,尽管还不十分细致,但却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途径。


3六邪各自性质及致病特点


1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它季节亦可发生。道医和传统中医学认为,卫气不同易伤于风。气足则不畏风邪之袭。风邪为外感发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从而产生外风病征,如《素问·风沦》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常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便属于风气偏盛的表现,故又称为“行痹”或“风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如风疹块就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同时,由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故《素问·风论》所说:“风者,善行而数变”,即概括了风邪为病这一特性。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


2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山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入内里,伤及臓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气不足,失切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悔,故又说“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畅通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举痛沦》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所谓稽迟、泣而不行、不通,乃是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之故。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说寒性 凝滞而主痛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经络血脉收引之意。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3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属。”暑邪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素问·热论》又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纯暑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状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4
湿

    

湿为长夏主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则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念。外湿和内湿虽有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又常相互影响。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职,则易形成湿浊内生;而脾阳虚损,水湿不化,亦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是说湿邪外袭肌表,则清阳不升、营卫不和,故头昏而沉如束求布帛;湿邪留滞经络关节,则阳气布达受碍,故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痛着等,又称之为湿痹或着痹。浊,即秽浊,多指分泌物秽浊不清而言。湿邪致病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混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湿邪秽浊的病理反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温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臓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阳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其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脾为阴土,乃运化水湿的主要臓气,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  湿邪的性质粘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病症状多粘滞而不爽,如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而不畅。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病等。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此外,淋浊、带下、泻痢等病证,多由湿邪下注所致。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5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燥邪感染途径,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燥邪为病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症;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亦见凉燥病症。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故外感燥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人论》说:“燥胜则干。”

    

燥易伤肺。肺为娇臓,喜润而恶燥。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损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6
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但火与温热,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

    

火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属外感者,多直接感受温热外邪气之侵袭;属内生者,则常由臓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素问· 调经论》所说:“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以及朱丹溪所说“气有余便是火”等,都是指的这一类病症。另外,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谓“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又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阳胜则热。”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亦升腾上炎,故属于阳邪。因此,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临床所见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部位。

    

火易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故火邪致病,除有热象之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食气”,壮火,即是指阳热亢盛的实火,最能损伤人体正气,而使全身性的津气衰脱。

   

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阴液, 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同时,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甚则迫血妄行,血致各种出血,如吐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

    

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故《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心,主要即指心经火热而言。因此《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说:“痈疽原是火毒生。”临床辨证,即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为属阳属火。

    

此外,火热与心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故火盛除可见血热或动血症状外,尚有火邪扰心的神志不安、烦躁、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