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县骷髅墩为秦败燕所作京观考

 海上遥远 2017-07-01
原题  "剪报: 《易县骷髅墩为秦败燕所作京观考》"原载 1992年《新民晚报》文史拾零  作者:周天







去年10月20日《新民晚报》文摘版摘载《旅游》杂志云,河北易县易水河畔燕国下都遗址,旧有数十高墩,最近有的高墩夯土脱落,发现大批骷髅。骷髅上刺有青铜箭镞,经考证为先秦之物。据当地一位有名望的老人解释,是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六国之兵伐齐时,从齐国战场押回的齐军首级。

这一发现是惊人的,但解释未必精当。齐在今山东,燕在今河北,以当时的交通情况,大量骷髅远运,防腐甚难。且《资治通鉴》载乐毅甚为仁惠,亦不似有此暴政。要解释这一惊人发现,应从先秦时的战争习俗着手。

首先,在战争中将敌方的尸首堆起来,上覆以土,是先秦的习俗,名为:京观。京,即高;观,即台。《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胜晋,君臣就讨论过要不要“收晋尸为京观”的问题。杜预注说:“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楚国君臣还说及,作京观夸耀武功,是自古相传的作法,至于为什么要堆作高墩子,而不深埋,恐怕起初只不过是为了打扫战场的方便,后来就沿为习俗了,覆土则应兼有防止腐败发臭之意吧!

其次,在先秦的战争中,当时中原诸国都没有斩对对方兵士脑袋之风,只有秦国,老实讲文化要低些,也就野蛮些,所以有斩首记功习俗。至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用商鞅变法,更明确规定斩敌人首级一棵,赐爵一级,于是秦军作战时斩首之风大盛。后之首级一词,即由此而来。我们看《史记》中记载齐、鲁、晋、燕诸国历史的“世家”,历次战争中大致无斩首的记录,只有《秦本记》中,特别是秦孝公变法之后斩首的记载简直不胜枚举。《资治通鉴》叙战国事亦与此相同。

现在略举几个数字较大之列:

秦惠文王后三年,败韩、赵,“斩首八万二千”,后十三年,击楚,“斩首八万”;秦武王元年,伐韩,“斩首万”;秦昭襄王十四年,伐韩,“斩首二十四万”,十三年伐魏,“斩首十五万”;秦王政(后为秦始王)十三年,攻赵,“斩首十五万”等等。

至于燕国,整篇《史记.燕召公世家》及《资治通鉴》中叙燕事,均无斩敌军首级的记录。《史记》和《资治通鉴》均为信史,《史记》上述诸篇且是据古代文献编成,这一对比十分说明问题。盖如不以首级为记功依据,是不会无端出现斩首的统记数字的。

观乎此,可以知道,封尸为京观是先秦风气,而斩首记功则是秦国的独特做法。由此可以推断,易县京观中大量骷髅,应为秦军败燕后所为。

据《史记.秦始皇本紀》,公元前227年,即秦王政二十年,秦将王翦攻燕,“秦军破燕易水之西”。易县京观当即为此次战争之历史记录。按常识推论,秦军砍下大量燕代(当时还有代国助燕)二国士兵头颅后,亦不会将尸身深埋,故当有另一部分京观中,应不是骷髅而是尸骨。

如果今后的发现和考证,和我以上的推论大致相符,那么,这一仅见的先秦京观群,是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的。

原载 1992年《新民晚报》文史拾零  作者: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