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劲

 Ywc6fuopufi0z9 2017-07-01

概述

'发劲'的一般技法要诀是'蓄而后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十三势行功心解》)。劲力的传递要循'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十三势论》)的行径。此外,还应敛气凝神、以呼气助发劲。
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成甫的弟子郑曼青曾说过:“左蓬莱禅师曰:‘力处于骨,劲蓄于筋’”,这一理论在武术界十分具有意义,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在著作《三步功夫》中也有类似理论。
部分习武者单纯认为“劲”即“力”,“发劲”即“发力”,因此单方面通过高强度锻炼,试图增加肌肉力量,来增加力量指标,不得不说是一种误区。

解说

从力学角度而言,发劲是把动量作用在目标物体上。视武学流派不同,发劲的细节也不同,劲力与物体的接触,以及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一些武术说明中,发劲的作用是将目标击飞很远,但这只是各种劲力的一部分。完整的发劲过程是:力的产生,与目标发生接触,对目标发生作用,最后达到所要的效果。在武术中,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目标,在接触的过程中控制力量的大小和方向,这些被称为发劲的技巧,也是发劲的精髓部分,需要长期刻苦练习才能掌握。正如投掷棒球时,力量从后背经由肱三头肌、肘部传达到手指,最终将球投出去,这个力学系统被称为“力道”,力道的练习是武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如肌肉训练那么直接,但只有经过正确的力道练习,才能正确的运用发劲技巧。
发劲的类型千变万化,但不论何种流派,其发劲的共同点都在于作用力和力的作用点。一些武术家用“水银”来比喻劲力的流动,认为劲力务必做到“灵动”、“沉厚”。如形意拳和太极拳,太极拳口诀中的“沉肩坠肘”就是这种理念的写照。而外家拳中有关于利用马步来强固下盘的锻炼,招式中也有不少分开双脚稳住身形,或通过震脚(八极拳)来重新调整全身受力分布的方法。

劲与力

虽然劲力的原理可以用物理学、力学和波形图来表示,但在传统武术流派中,不同门派对于劲力的阐述也是不同的,它们往往包含了自身大量独特的理念,因此这里介绍一些劲力的特点。
*运劲的速度不等于拳脚的出速度。
*运劲的力道大小不等于动作的幅度大小。
*目测到的力道与目标实际受到的力并不总是一致。
*发劲时,一定能感觉到体内力的流动。
*感受到的力量流动速度,不等于力量实际运行速度。
*蓄劲就像拉弓一样,放劲就像射箭一样。
*劲经过的地方,就是力经过的地方。

劲的种类

在中国武术界,各种各样的流派里,存在各种各样的发劲方式,它们往往是这些武术体系的技巧核心,需要引起最大的注意,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发劲名称。
翻浪劲:丹田的力量由脊椎传达而出,如同滚滚波涛,反复跌宕起伏。(形意拳“鹰捉”、“劈拳”以及“起钻落翻”的技巧)
螺旋劲:丹田的力量横向螺旋放出,讲究拧裹钻翻。(八卦掌“白蛇吐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