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范围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加剧,世界各国纷纷将创新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致力于集中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高技术中心,从而吸引更多高技术企业和人才。创业,作为创新的重要支撑途径,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中国政府当前也开始集中推进创业型就业,通过创业教育、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孵化器的建设,激发高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策推动同时产生的,还有来自市场需求自下而上形成的一些新现象: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在2010年后开始出现一批创业主题的咖啡厅,虽然其实质是咖啡厅,但由于面向的群体是创业者,功能设计也基本围绕创业的相关活动,因此基本形成了孵化器的职能。由于这些咖啡厅在场所流动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具备区别于传统创业孵化器的特征,因此本文将其称为非正式创业孵化器。一方面,这些非正式创业孵化器需要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的运作,维持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早期所需要的服务,通过非正式的互动空间形成更广泛的联结,因此在功能设计和社会意义等方面也区别于传统孵化器。本文将从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视角,尝试对创业咖啡厅的运作和意义展开讨论。 传统孵化器的特征 企业孵化器一般应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孵化场地,二是拥有公共设施,三是提供孵化服务,四是面向特定的服务对象,即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最直接的功能是向初创的小企业提供租金低廉的办公空间和服务设施,同时为这些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导,并对条件成熟的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孵化器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为小企业的成长和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成为各个国家科技园区的必备功能。 然而,目前的孵化器也存在一些问题:(1)很多孵化器只是提供了办公的场地,但在对初创企业的指导和投资等方面不闻不问,成为单纯的房屋出租方;(2)孵化器的盈利模式存在问题,孵化器的房租本来就少,再加上项目投资回报的获取周期较长,也有一定风险,因此孵化器在最初多由政府投资建立,而缺乏相应的市场激励机制。虽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开始投资建立孵化器,但孵化器的盈利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在孵项目能否成功。 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特征 以车库咖啡、3W咖啡、武汉东湖创业咖啡等为代表的新型创业空间的出现,代表了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兴起。其主要功能包括:(1)以一杯咖啡的价格,为小型创业企业提供工作场所;(2)集聚投资人和创业者,为多方的创新合作搭建平台,构建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对接平台;(3)不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和创业者,举办经验分享和交流活动。这些咖啡厅大多由信息产业从业人士投资建立,不同创业咖啡的发展理念有所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商业运作模式。但大体来看,传统孵化器拥有的功能,在这些非正式创业孵化器中也都会有,只是在具体形式和服务内容上有一定差异。非正式创业孵化器在休闲场所的氛围中,通过办公设备和测试设备的提供,以及投资对接、经验分享、员工招聘等中介服务,为草根创业者提供了基本无门槛的办公空间。与传统孵化器相比,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场所流动性更大,人员构成更多样,交流与分享的机会更多,但由于办公条件所限,吸引的主要还是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软件等行业)的创业团队和个人。从经济功能上看,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办公空间供应功能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其中介功能,可以帮助创业者寻找投资人和合作伙伴,帮助投资人寻找项目和投资对象,帮助初创企业招聘员工等等。从社会功能上看,非正式创业孵化器通过举办多样化的创业主题沙龙,吸引对创业感兴趣、对技术感兴趣的人们,为大家分享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个人梦想、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平台,营造了鼓励创新的氛围。在观察和学习中,创业的种子会在这些参与者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
表 传统孵化器和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区别
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理论基础 弗农(1966)提出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 theory)理论,认为在新产品引入的初始阶段,设计、市场和投入都还没有标准化,初始的生产具有以下特征:需要必要投入品具有弹性,对要素投入价格不太敏感,创业者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将产品引入市场,也就意味着特别需要与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竞争者进行快速而有效的沟通[1]。GREMI(1988)对创新环境的研究认为,不确定性的减少是创新孵化阶段的小公司集聚在一起的原因。他们通过员工的流动、与区域供应商和购买者建立合作关系,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合作式学习[2]。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建立,正是通过集体学习和信息交换来减少创业初期的不确定性,通过中介平台效应,建立起创业者与消费者、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的联结,是区别于创新源技术驱动(创新的Science-Technology-Innovation模式)的市场拉动创新模式(创新的Doing-Using-Interacting模式)。 几家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比较 笔者对几家典型的非正式创业孵化器进行了调查,包括位于北京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和3W咖啡,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创业咖啡。其中第一家针对顾客发放了部分问卷,第二家现场走访,第三家与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发现三家创业咖啡都已经成为经过认证的创业孵化器,在基本功能和盈利模式上基本一致,但在发展理念和功能设计上有一些差异。 表 三家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基本情况
车库咖啡以建立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扁平交流平台为目标,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空间和设备,根据车库咖啡的值班经理所说,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找到项目直接进行投资,而是为草根创业者提供一种创业氛围和环境。在三家咖啡厅中,车库咖啡的空间更加开阔,面积更大,在平日里吸引到的草根创业者和游客也更多一些。 图1 车库咖啡
3W咖啡的发展理念是建立互联网的社交圈子,这可以从它早期发展的众筹模式看出,一期的股东就有100多人,基本都是与互联网行业相关的人士,因此更加侧重于经验分享和交流,也是三家咖啡厅里举办沙龙活动最频繁的一家。 图2 3W咖啡
武汉光谷创业咖啡由雷军和李儒雄共同创办,其发展理念是创业投资快车道。笔者与咖啡厅常务副总经理宣洁交流,她提到咖啡厅的定位是支持创业的天使投资俱乐部,由雷军成立的“顺为天使投资基金”支撑,希望真正孵化和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持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因此会定期不定期举办项目展示。在这些项目中投资人会选择合适的项目,在二层独立安静的办公空间进行孵化,是三家创业咖啡里与传统孵化器的功能融合得较好的一家。 图3 光谷创业咖啡 商业模式 这类非正式创业孵化器在商业模式上区别于传统孵化器。传统孵化器大多依赖政府支持和风险投资,其盈利并不稳定,主要来自低廉的办公空间租金和投资项目的发展,早期很难收回成本,且具备较大的风险;而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资金来源有三个:(1)通过咖啡厅基本功能的运行,维持基本开销,即向创业者或游客收取一定的咖啡和食品的费用,但除此之外,并不向停留时间较长的创业者额外收取办公空间的费用;(2)免费提供或出租场地给有交流意愿的创业者或投资人,赚取一部分场地租赁费用;(3)通过搭建项目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接触风投的机会,也为风险投资人寻找合适的项目,由于一些投资人同时也是咖啡厅的经营者,因此可以利用项目的发展来给投资人带来高额回报,成为创业咖啡的第三种资金来源。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特点在于将传统的餐饮行业与风险投资业融合起来,将休闲功能与投资孵化功能融合起来,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增加了不同类型人才接触的可能。目前,车库咖啡已开始24小时运营,已经将孵化器从传统的办公空间,转变为办公 休闲空间。也许未来还会有办公 休闲 居住空间的模式出现。 图4 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商业模式 资料来源:改编自清华-伯克利GTE项目【幸福 】团队商业计划书 目前,以这些创业咖啡为代表的非正式创业孵化器已经在大城市中快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引起关注。这种区别于传统孵化器的新兴模式,并非有意规划形成,而是在市场的力量下自发生长起来,在创业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目前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这些咖啡厅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增加了浮躁的氛围,一些条件不够成熟的创业者看到热闹的“创业潮”,难以正确评估自我,空有热情地投入创业的事业中,投资人很难在其中发现真正有前景的项目;也有人说这种创业咖啡更多地是一个交流平台,尤其适合有了一定进展的项目,而并不是适合创业者长期工作的孵化器。这些分析有着自身的立场和评估的标准,无可非议,但在笔者的调研访谈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正在利用创业咖啡的条件和平台踏实做事,践行梦想的草根创业者,有几个团队确实做出了产品,并拿到了投资。也许他们做出的产品离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仍有很远的路,离成就事业仍有相当的距离,但毕竟他们利用这个平台,得到了帮助和支持,在创业的追梦旅途上更进了一步,而这种机会对于一个草根来说,是过去不曾有过的。 在一个更加提倡创新创业的国度,非正式创业孵化器的兴起将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意义。创业的梦想不再是土豪的专属,草根创业者也同样值得拥有。创业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标签,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一种挑战自己追求梦想的生活方式。在创业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有志向有梦想的青年人还在等待些什么呢? 本文系全球青年华人创业者联盟(GCEO)组织的邀稿,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青年创业者联盟】。 [1] 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6: 190-207. [2] Aydalot, P. and Keeble D., eds.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s: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Routledge, 19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