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逸使人落后,在未来三年内,可能被淘汰的6类老师,大家共勉!

 三台县心理馆 2017-07-01

现今,只要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就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进而参加教师招聘考试,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最后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印象中,教师职业稳定、福利好,受人尊敬,进入教师系统,一劳永逸,一辈子不愁。

但,先有教师定期注册机制,后有教师编制渐次取消,教师的铁饭碗,似乎在渐渐消失,

不应再做安逸的老师了,

未来3年。这7类老师或将被淘汰,你在其中吗?


第一类: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拥抱新技术的老师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生活的“原住民”,作为教师,如果坚守在固有传统的经验上,那么,就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远远地抛在后面。于是,今天,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新技术。

第二类:不懂得终身学习的老师

“互联网+教育”对于教师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日前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这意味着不与时俱进,就真的“Out”了!俗话说得好,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安逸使人落后,在未来三年内,可能被淘汰的6类老师,大家共勉!

第三类:还停留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老师

互联网时代,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何更接地气地与学生交流,如何更具时代感地“润物细无声”呢?拥抱互联网!

第四类:只传递知识而不会设计学习过程的老师

传统课堂的主宰是教师,学什么、何时学、怎样学、学多深、学多快、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摆脱不掉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

安逸使人落后,在未来三年内,可能被淘汰的6类老师,大家共勉!

第五类:只会教给学生标准答案而非多维度探究的老师

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获取知识和寻找“答案”的途径、方式有很多,在这样的时代,如果还卡住“标准答案”不放,则将毁掉孩子的创造能力。

安逸使人落后,在未来三年内,可能被淘汰的6类老师,大家共勉!

第六类:不懂得用创造性的方式解答学生“难题”的老师


当老师,也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未来这6种老师,或将被淘汰,你在其中吗?

来自:中公教师网

更多公考资讯请查看:http://daqing.offcn.com

公众号请关注大庆中公教育(daqing-offcn-521)

安逸使人落后,在未来三年内,可能被淘汰的6类老师,大家共勉!

生活逻辑和解题逻辑的十大不同

一、真假。生活逻辑以实际论真假,解题逻辑以题干和推理过程论真假。比如我们讲一个三段论:所有有腿的东西都可以跑,桌子有腿,推出桌子会跑。在生活中,结论明显是错的,而按照题干的前提和推理的过程来说,这是个正确的推理。

二、矛盾。生活逻辑中能否定即是矛盾,解题逻辑须所有否定的集合才是矛盾。比如“黑色”和“白色”在生活中我们觉得就算是矛盾了,可在解题逻辑中不算矛盾,因为要否定“黑色”还可以用“绿色”、“黄色”等,所以在解题逻辑中“黑色”的矛盾是“非黑色”。

三、有些。生活逻辑中“有些”是一部分,解题逻辑中“有些”可能是全部。解题逻辑中“有些”其实就是“有”的意思,“有”可能是有一个、一部分,也可能是有全部。所以在解题逻辑中,“有些人及格了”推不出“有些人没及格”,“有些人没及格”也推不出“有些人及格了”。

四、或者。生活逻辑中“或者”是二选一,解题逻辑中“或者”是二者至少选其一。比如我们说“张三及格或者李四及格”,在生活逻辑中就是“张三及格李四不及格”或“李四及格张三不及格”两种情况,而在解题逻辑中,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张三李四都及格了”。

五、如果。生活逻辑中“如果”暗含条件不发生结果就不发生,解题逻辑中无此意。比如我们平时说“如果明天不下雨的话咱们就去踢球”,就暗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下雨的话就不踢了”,但是在解题逻辑中这么推就错了。

六、权威。生活逻辑中权威往往就是真理,解题逻辑中越是提到权威的选项我们越要立刻排除,比如一个选项说“本项调查(不)是权威机构进行的”在逻辑题目当中起不到任何加强或削弱的作用。

七、包含。生活逻辑中“组成”也算“包含”,解题逻辑中“种属”才算“包含”。这个主要是在“类比推理”题型中用处比较大。我们生活中会说动物包含猫,也会说汽车包含轮胎,但是在解题逻辑中要区分清楚,动物和猫是“种属”关系,“汽车”和“轮胎”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组成关系。

八、可能。生活逻辑中“可能”不含“必然”,解题逻辑中“可能”含“必然”。它们和“有些”“所有”的关系是一样的,在解题逻辑中我们说“可能下雨”,那下雨的概率有可能是1%、50%,也有可能是100%。

九、大众。生活逻辑中少数服从多数,解题逻辑中只看对错,不管多少人支持或反对,也不管多少人喜欢或讨厌。

十、类比。生活逻辑中“类比”是写作修辞的一种常用手法,用好了还很形象生动有说服力,解题逻辑中“类比推理”是一种相对较弱的论证方式,所以在可能性推理的选项中出现“类比推理”我们一般是不选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学生细读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用烦冗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最终让学生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从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阅读教学“三读法”,即鸟瞰式读、理解式读、消化式读。其中鸟瞰式读是快速浏览,整体把握全文,属于粗读;理解式读是一字一句、一段一层地细读,属于精读;消化式读则侧重从读写结合的层面细读文本,也属于精读。

理解式读是指一字一句、一段一层地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文章,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它要求把新感知的材料和大脑中贮存的语文知识、思想、经验联系起来,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一个个语句、一段段文字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认识,了解其本质含义。其过程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思想意义和知识的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来的言语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话理解、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意义和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的思想认识,即文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上述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解作者行文思路的过程。所谓思路,指的是文本表达过程的路线,是作者从观察认识事物、掌握其规律性,一直到占有材料后精心构思、组织编排,写成文本全过程的思想线索和踪迹。这条“思想线索”,存在于段与段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它表现为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层次和有机联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了文本的逻辑层次和有机联系,如此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方法。因此,阅读文本要从头至尾一段一段地读。这样读是为了适应深入理解文本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认为,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分为两句话:第一句是“教学生理解别人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在理解式读中指的是“一字一句、一层一段地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从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第二句是“教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消化式阅读”与“四环节”的第四环节中。朱自清先生曾说:“语文独当其任的是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以读写听说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语文老师对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就是从培养提高学生以读写听说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个角度,去完成‘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所有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都必须在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素养的轨道上展开,并且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进行。”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这么说呢?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是外加的,而是不着痕迹地“内含”于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实践中。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文本,经过一系列必要的阅读实践,不仅学习了知识,锻炼了阅读能力,而且必然受到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内心。因此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特点,我认为应该是“体验入文本,润物细无声”。当然,这一特点只有在一个综合的科学读解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游离于读写听说实践的人文教育,则不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

在理解式读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下列各项学习过程:

第一,认字。学生在鸟瞰式读时,有不认识的字都跳过去了,但在理解式读中,不能跳过,不认识的字必须全部查字典。认字的目的是为了把全文都能读下来。

第二,识词。一是要先让学生读懂黑格尔的一句话,即:“语言实际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黑格尔这句话是说,语言有“使用中的共体性与个体性”。这对人们阅读的启发是:语言使用中的共体性,是语言交流的基础。阅读要先从语言系统的规则出发,掌握词句的词典意义,即语言意义。

安逸使人落后,在未来三年内,可能被淘汰的6类老师,大家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