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谜题:为何从南方北伐极少成功?

 圆角望 2017-07-01

文 | 佳文(陕西师大)


在中国历史上大抵是以从北向南的南征为统一全国的基本轨迹,而北伐却极少成功(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广州国民政府北伐),这是为什么呢?



归结起来可以说有三大层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缺乏精良的马匹和地势的相对较低。


在古代骑兵是速度最快、机动性最强的“摩托化部队”,一支几千人的骑兵就可以横扫数万人的步兵方阵。仔细观察中国的草场分布就可以知道,中国最主要产马的牧场大多分布来河西走廊、内蒙草原、承德张家口以及晋北地区。而南方云贵高原的马匹体格较矮,适合马帮驼载货物而并不适合爆发性的攻击,因而在南北战争中南方军队往往缺乏足够优良的马匹与北方军队争夺中原要地。(特别表现在南宋对蒙古的作战中层召集回鹘、吐蕃人组织专门的骑兵部队来对付蒙古铁骑。)


另外中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北方的秦岭、桐柏山、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等山脉大都具有高位的地势,这样在地缘格局上也不利于南方北伐的军队仰攻。历史上桓温三次北伐,大多因为地形复杂,难以补给而兵败垂成。



除过天然的马匹与地形优势外,北方常常压制南方的又一重要原因是南方政权内部面临的整合难度要大于北方。


例如在东晋南渡之后,在长江上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江州、扬州之间常常爆发对政权的争夺,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里也特别提到了这种“荆扬之争”,最著名的莫过于王敦、桓玄等人凭借上游的军事优势沿江而下直取建康,攫取中央政府的领导权甚至改朝换代自立为帝(桓玄建国,国号为楚也称桓楚)。


在统治阶层内部,也面临着南渡而来的侨姓世族与当地的吴姓世族的分歧;对一些边垂地区如宁州(今云南一带)则也是鞭长莫及,只能放任当地酋长管理。


较差的整合能力使得南方政权集中国力北伐的可能性变小,许多政治人物的北伐更多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以巩固其在国内的权位,代表人物就是桓温、刘裕。相比之下北方胡人以部族联盟群体南下,经过长期战争洗礼彼此之间的整合度要大大强于南方,所以在军事与政治的组织上得以简化,更方便做出高效决策。



当然战略的得当与否也是影响南方政权北伐成果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南方政权北伐有三个大的方向即巴蜀、荆襄和江淮,东晋时代祖逖、桓温、庾亮、谢玄、刘裕等人的北伐大多数是从荆襄和江淮进入中原的,其中以刘裕的北伐最具代表性。刘裕之所以能消灭盘踞关中的后秦就是因为“奇正之师兼用”,他的主力从两淮进入泗水然后顺黄河两岸进兵,偏师从武关进兵效仿刘邦当年的计策故而一举奏效。


相比之下单独从正面用兵往往劳师远征,消耗过大,难以为继。朱元璋北伐时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直取元大都,先那些山东、河南、大都,再取陕西、山西等地,可谓各个击破;同样的思路在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时也是采用了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策略。


但南方政权往往难以有效地组织多个方向的军队同时出击,也就无法做到天衣无缝的配合,因此南宋亡于蒙元,南明不敌大清。



当然南方北伐少成功的原因也不止于马匹地形、内部整合与作战策略等因素,还与双方统治者的用人策略、新式武器的使用配备状况等因素有关。纵观南方北伐的故事,大都被掣肘于内,领兵的大将更大程度上受到讲和派和君主的猜忌,如南宋的余玠、岳飞、刘整;而北方则是能招徕南方降将,多方利用,如忽必烈重用刘整、吕文焕等人。此外北方军队的骁勇善战也与精锐的武器如回回炮、吕公车的配置有关,这一点特别在宋蒙战争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