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思明居士 2020-03-27

在古代政权的建立中,想要保障政权的权威力量,其军队实力是关键因素。在没有装甲技术的古代,骑兵无疑成为了最佳战斗力与最佳兵种。一个军队力量是否强大,除了将军的才能以外,便是兵种的强弱。

在明朝建立后,其凭借骑兵的强大战斗力,打败了江南军阀和北方蒙古政权。如何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以保证国家的安宁以及边境的安全,成为了头等大事。

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卫所制和军户,以屯田和军户的确定来保证军粮的自给与军队的基数。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军队战斗力,马户也由此产生。

马户的历史在明朝历史中,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与价值。其以全民化养马的制度,来保证国家对于马匹的需要,成为治理马匹短缺问题的一大手笔。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同时,其简单的思维导向与官员管理的腐败,又使马户成为了民间一害。即使出现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可是很快便被抛弃,导致明朝政权的统治更加艰辛。那么明代的马户是怎样发展的,便需要询问历史,知其始末。

明朝的马户是怎样管理的

在解决马匹供应的问题上,明廷的解决思维类似于汉廷——将马匹交由百姓进行养殖。同时,其税收制度也抛弃了“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初衷,选择抛弃宋代先进的经济制度,而重用汉朝相对落后的实物税。

为了使养马得到百姓的支持,对于这一庞大的全民化政策,明朝朝廷制定了繁杂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百姓养马的举措。设立马户,专于马匹的养殖,以保证马匹的质量,成为了明朝马匹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的细则,也在需要之下,不断调整。

1、“官牧”推诿于“民牧”

在明初,为了保证马匹的供应,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民牧、官牧和京府寄牧。随着发展,官方对于马匹的牧养愈发排斥,最后索性将养马的责任交于百姓。“革群牧监,令太仆寺专督有司提调民间孳牧”。

此令一下之后,原本的养马制度发生了转变,由官民共同养马,成为官方监督民间养马,而对民间养马负责的最高机关,便是太仆寺。由于明朝疆域辽阔,地方马匹质量不一,太仆寺又由南京太仆寺和北京太仆寺组成,其职能相同,负责管理民间养马的政策。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太仆寺之下,还有行太仆寺共同负责对民间马匹的管理。其主要职能,便是编迁马户、点验印烙、提调起解等事物。

2、派役所面对的残酷现实

当明朝政府决定将马匹交由百姓养殖,其所要面临最实际的问题,便是如何保证马匹的生存。由此,在分派马匹养殖时,对于百姓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因为百姓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那么马匹又怎样生存呢?

在最开始,明朝政府的相关政策并不成熟。“丁多之家充马头”,也就是人多的家庭,还要负责养马。可是人多,不仅意味着其家庭生活水平可靠,还意味着开支大。真正的富裕之家,养马不足为患,可是条件相对较弱的家庭,无疑挑上了重担。

现实面前,为了保证马匹的存活,明朝政府决定做出改变。最初的全民化分派,成为了“地丁殷实者编为马头”。意思是家中的人丁与土地,都有可靠来源的情况下,负责马匹的养殖。这种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最开始的窘境。这次制度的调整,也是明朝政府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所做出的妥协。

3、养马单位的管理办法

明朝马户的主要机构与派役方式都进行了简单了解后,还有最基础的一步,需要加以讲述。大方针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小单位来确保执行,而明朝在管理马匹过程中,分出了群单位。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群设群长,群副掌之”。由于明朝马匹在分派过程中,是面临全国的。在疆土辽阔的帝国中,想要确保马匹的正常供应,便需要小单位来负责每个区域内,马匹的养殖。就好比人体内的各个细胞,成千上万个细胞才组成了人体。在马匹的管理上,其管理形式与人体细胞结构较像。

有了小单位,便需要明确管理的目标。如何确定哪家哪户有马匹的役派,这便需要对养马的家庭进行登记注册。由此,在明朝时期,具有马匹役派的家庭成为马户,在册籍之上,都会有明确的记载。

马户制度无法掩盖的缺点

明朝对马户的管理,经过一定的考验后,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可是在天下百姓的利益面前,政府把马匹的养殖交由天下百姓,无疑是用百姓的利益,来确保自己政府的执行,违反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初衷。

这种全国养马的制度,不仅没能解决明朝政府对马匹的需要,还增加了天下百姓的负担。如后期马市的开辟,以及军队马匹的缺少,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那么马匹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还需要对明朝的马户历史,进行细微的观察。

1、无力支撑养马的费用与保障

“养马之家,不免佥充,役占数多,丁力日耗”。所谓最残酷的现实,便是没有钱。因为要保障马匹的养殖,必定有多余的消费。家庭富裕,只是小事一桩;家庭条件一般,经济上的压力便成为了官府带给百姓的噩梦。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全国的马户中,大部分都是条件一般的家庭。因为稍微有条件的家庭,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这项难题。而绝大部分马户,只能在可怜的口粮中,挤出一些粮食交给马匹。

甚至还有歌谣,在述说着马户的痛苦。“领马易,养马难,妻子冻馁具尫孱”,其中的意思,表达了对养马的艰辛与困苦。为了保障马匹的养殖,自己的妻子儿女,都因此瘦骨嶙峋。养肥了马匹,家人却遭受了磨难,这怎么不是人间疾苦呢?

2、官方对于马匹质量要求的严格

明代的马户,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军队。因为骑兵的战斗力是最强的,所以马匹的多少,与军队战斗力也有直接关联。在战场中,普通的驽马,肯定是不行的;只有高大威猛的骏马,才符合军队的需求。

由此,当马户把养好的马交给官府后,官府还要进行衡量。“试以眼目,验以蹄腿,较以毛齿,限以尺寸”。这是官府审核马匹的标准,马的眼睛、腿,还有牙齿、毛色与大小,都是用于评判马匹质量的标准。

当马户领着自己辛苦养大的马匹,很有可能不符合官府的要求,从而继续进行马匹的养殖。如此严格的标准,在绝大部分地方,都是过于严格的。

因为马匹的生长,除了马匹本身的原因以外,地理环境还是马匹良好生长的主要条件。在草原地区,马匹往往更加健壮,而在其他地区,马匹成长的不如草原地区的好。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3、官员对制度的玩弄

虽然官方的要求异常严格,但是在官员的管理下,还是有机可乘的。首先,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便是自己去购买良马,来交给官府。其次,便是买通相关官员,使次马变成好马。“今日关节未通,则称老病不堪,以致退出。明日关节已通,则称齿少无病,以至验中,狡狯莫可穷诘。”

“狡狯莫可穷诘”,这是当时对管理马户官员的评价。面对严格的标准,却可以因为官员的操作,而随心所欲。在万历年间,朝廷也注意到了马户的弊端。由此,在张居正的努力下,决定实行改革。

消除马户,改为马税,由官府自己拿钱去购买马匹。如此一来,广大马户似乎等到了春天。可是张居正的改革成果并没有被认同,张居正逝世后,马户制度很快又被恢复。直至明朝结束,马户还一直困扰着明朝的统治。

民间应对之法

马户虽然一直困扰着百姓的正常的生活,但是很多百姓并没有一直按照官府的要求走。在与官府博弈的过程中,他们还使用了千奇百怪的“土办法”,来反对马户政策的执行。其中最典型的办法,就是让马“意外”死亡。

官府派役的马匹,其饲养的权力全由百姓负责并承担。倘若马匹怀孕生马,百姓则要负责养活所有的马。由此,为了防止马匹生育,百姓还会人为干预马匹的繁衍,使马匹无法繁衍后代。

更有甚者,则给马喂热性强的食物。马匹的热性过强,就会生病,最后不治而亡。而马户也不会继续承担养马的责任与付出,如此一来,马匹的数量也成为了官府考虑的主要问题。

明朝马户:本该是骑兵一骑绝尘的剧本,为何最后却演成了"碟中谍"

除此之外,明朝马户也有短视且激动的行为,如逃匿、聚众闹事等。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明朝马户制度的执行。这不得不说,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背影面。在硕大的帝国下,小小马匹,成为了一大弊病。

结语:

好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与武器,由机械代替。明朝马户的弊病,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虽然马户制度已经烟消云散,但是在历史的回溯中,确实会使人深思。

明朝的统治者以百姓利益为借口,获得了统治天下大权的帝位。马户,便是其以天下利益来保证自我利益的一个体现。由此,明清之后,中国历史的倒退,应该与当时统治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呢?

参考文献:

《明史研究》

《明史》

《帝国的倒退》

《中国史纲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