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疮疡外洗方(崔公让经验方)

 石叶文摘 2017-07-01

【出处】崔公让

【组成】白矾60g,石榴皮60g,黄柏30g,椿根皮30g,艾叶30g。

【功效】燥湿止痒,解毒敛疮。

【主治】因湿热下注,脾虚血瘀所致的下肢静脉溃疡。症见:下肢皮肤发黑发暗,疮面腐暗,渍水淋漓,局部发痒,红肿疼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疮面肉色苍白板滞,肉芽色淡,周围皮色发暗发硬,伴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无力。

【加减】崔老师认为急性期红肿疼痛糜烂,渗出明显者,多因湿热毒盛,为阳证,当在主方基础上,加用黄连、芒硝、透骨草、苦参、地肤子等组成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洗剂;慢性期皮色发暗,渗出不多,疮面板滞,硬结明显者为阴中之阳证,当在主方基础上加用黄连、地骨皮、苏木、红花、伸筋草等组成清热解毒软坚化瘀洗剂;慢性期疮面苍白色淡,渗出稀薄,硬结不甚明显者为阴中之阴证,当在主方基础上加用苍术、诃子、苏木、红花等组成收敛化瘀洗剂。

【方解】方中白矾为君,性燥酸涩,善收湿止痒,化腐敛疮。石榴皮酸涩收敛,为臣药,二者同用,共起收湿祛腐,敛疮收口之效。黄柏、椿根皮合用以清热解毒止痒,燥湿收敛,共为佐药。艾叶既可除湿止痒,温经通络止痛,又可佐制白矾、黄柏、椿根皮之寒凉之性。诸药合用,共以燥湿止痒,解毒敛疮。

【治验】案一:湿热下注型臁疮治以中药外洗兼内服。

张某,男,37岁,2008年10月30初诊。主诉:双下肢肿胀伴溃疡3年余。患者于5年前曾因双下肢肿胀,在当地医院查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提示:双下肢广泛静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类药物治疗(具体不详),近三年,渐出现双下肢内踝处皮肤颜色变暗瘙痒,抓搔后伤面溃破久不敛口,渍水淋漓,双下肢肿胀,内踝处皮肤颜色为棕褐色,诊查见:左下肢和右下肢内踝处各有一5cm×4cm及5cm×3cm的溃疡伤面不愈,表面有渗液溢出,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患者为陈旧性静脉血栓病人,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水液停聚于下,泛溢于肌表,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肌肤失养所致,属湿热下注证。诊为:股肿合并臁疮(瘀积性皮炎伴下肢静脉性溃疡)。以赤芍甘草汤加减:赤芍60g,茜草20g,泽兰20g,陈皮20g,萆薢20g,防己15g,水蛭20g,土茯苓30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

其他治疗:自拟疮疡外洗方加减:用淘米水配制1%-2%的明矾溶液2000ml,加入黄柏60g,黄连60g,石榴皮60g,椿根皮60g,艾叶60g。上药煎汤外洗,日2次。

二诊(2008年11月8日):用药7级后,双下肢肿胀有所减轻,但仍有困重感,伤面已经开始敛口并趋于干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按上诊方案,内服及外洗药物均再续用10剂。

三诊(2008年11月21日):用药10剂后,患肢肿胀基本消失,但局部皮色暗,皮损处皮肤质硬,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涩。上方减萆薢、防己、土茯苓,加用薏苡仁30g,蛤蛎20g以助健脾祛湿,软坚散结之力。10剂,水煎服,日1剂。

其他治疗:自拟疮疡外洗方同前。并嘱其穿用医用弹力袜。

案二:中药内服配合疮疡外洗方加减治疗臁疮。

李某,男,58岁,2007年9月12日初诊。以“双下肢静脉曲张十余年,右下肢皮肤溃破二十天”为主诉来诊。症见:双下肢浅表静脉裸露明显,迂曲扭张,甚者扭曲成团,双膝以远轻度肿胀,呈凹陷性,双足靴区皮肤呈褐色改变,右下肢小腿外踝上方皮肤溃破,约2cm×2cm大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臁疮(静脉性溃疡),属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祛湿,和营解毒,以萆薢渗湿汤加减:苍术20g,萆薢15g,两头尖12g,薏苡仁30g,丹皮20g,栀子15g,大黄6g,白蒺藜30g,陈皮20g,甘草10g。10剂,水煎服,日1剂。疮疡外洗方加减外洗:苏木30g,红花30g,艾叶60g,白矾60g,地骨皮60g。10剂,日1剂,水煎外洗。

二诊:用药十天后,双下肢肿胀已有明显减轻,右足外踝上方溃疡边界较清,渗出已明显减少,右足靴区皮肤干燥,有脱屑,仍略有肿胀。舌质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内服:党参20g,茯苓15g,扁豆15g,陈皮20g,薏苡仁30g,白术15g,苍术15g,当归20g,甘草10g。12剂,水煎服,日1剂。外洗药物以上药加用透骨草60g以增强通络化瘀之功。

三诊:右足外踝区溃疡面缩小,可见上皮组织爬行,肉芽组织淡红,渗出减少,足靴区干燥、脱屑、皮色呈褐色改变,仍右下肢酸困不适,舌质淡,舌边有瘀斑,苔白,脉细涩。病程迁延日久,耗伤气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内服:黄芪20g,党参20g,当归20g,赤芍30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0g,陈皮15g,甘草10g。12剂,日1剂,水煎服。外用方药同上,续用12剂。两月后回诊时溃疡面已愈合,未见反复。

对于下肢静脉溃疡性疾病,崔老师认为:急性期湿热之象明显,治疗应以清为主;慢性瘀滞期与创面愈合期以“瘀”“虚为主,治疗以“通”“补”为本。崔老师采用的中药活血化瘀即为所谓的“通”,中药的内服与外洗相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创面的愈合。

案三:疮疡外洗方加减合通脉丸治疗脾虚血瘀型臁疮。

吴某,女,56岁,2008年2月11日初诊。以右下肢肿胀伴溃疡4年余为主诉来诊。诊查见:右下肢胫前区皮肤肿胀粗糙增厚,皮色黑暗,呈瘀积性皮炎表现,有一2×2cm的溃疡伤面未愈,伤面肉芽紫暗,有少量渗出,脓液清晰。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理化检查:左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提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陈旧性)。诊为:臁疮(右下肢陈旧性静脉血栓形成伴瘀积性皮炎),属脾虚血瘀证。治以温阳通络,益气化瘀,燥湿解毒。给予院内制剂通脉丸内服,以益气温阳化瘀。外用疮疡外洗方加减:白矾60g,石榴皮60g,苏木30g,红花30g,艾叶30g,地骨皮30g。10剂,水煎外洗,日1次。

二诊:用药十天后,原溃疡伤面已局限,肉芽新鲜,基本无渗出,右下肢胫前区皮肤仍有肿胀粗糙,皮损区皮色暗,呈瘀积性皮炎表现,。舌质淡,苔薄白。上方续用20天,待疮面愈合后停用外洗中药,用通脉丸巩固治疗3个月。

在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治疗中,除内服中药外,崔老师特别重视局部的外洗治疗。疮疡外洗方即是他立足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基础上的临床经验总结。

案四:疮疡外洗方加减配合赤芍甘草汤内服治疗臁疮。

刘某,男,64岁,2008年7月2日初诊。以“左下肢静脉曲张二十余年,左足内踝区皮肤反复溃破三年”为主诉来诊。症见:左下肢浅表静脉迂曲扭张成团,行走后患肢易出现困沉乏力酸胀不适感,患肢有轻度的指陷性肿胀,活动后症状加重。左足靴区皮肤粗糙、增厚,瘙痒,肤色较暗,呈褐色改变等营养障碍性改变。左足内踝上方有2cm×3cm大小溃疡面,有黄白色液体渗出,周边发红、肿胀,压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理化检查:左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左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为:臁疮(下肢静脉性溃疡),证属湿热型,热重于湿。治以清热祛湿,和营解毒,以疮疡外洗方加减:石榴皮60g,白矾60g,黄柏30g,苦参30g,地骨皮30,地肤子30g。10剂,水煎外洗,日1次。内服赤芍甘草汤加减:赤芍30g,茜草20g,泽兰20g,金银花30g,玄参20g,陈皮20g,薏苡仁30g,两头尖12g,大黄3g。甘草10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用药后,病人下肢肿胀明显减轻,溃疡面渗出减少,周边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但是患肢皮色仍较暗,有困沉不适,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一诊外洗方去黄柏、苦参,加用苏木30g,红花30g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一诊内服药去茜草、泽兰、金银花、玄参,加用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以益气健脾通络。均取20剂。

三诊:原溃疡伤面已经愈合,新生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无需服用药物,为巩固治疗效果,治疗原发疾病,建议病人日常生活中可以穿用医用弹力袜保护。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适用于静脉性溃疡的治疗,动脉性溃疡则不宜使用。淘米水有止痒、消炎、收敛的功效,所以用其来煎煮中药可增强疗效。

【推荐标签】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老中医典型医案》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用于因湿热下注,脾虚血瘀所致的臁疮或瘀积性皮炎。在下者多因湿邪为患,故本方重在于燥湿以止痒解毒收敛,临床上常见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急性期或慢性迁延期均可用此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崔公让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用药心得体会。收录自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荟萃—河南中医学院专辑。

(整理者:吴建萍;审阅:李曰庆)

【科室】外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