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海纳百川cl 2017-07-01

本期专家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尹军峰研究员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茶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茶叶学会茶机专业委员会和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

好茶配好水

“茶”需要“水”的拥抱,孕育和释放才能形成!

那什么样的水才是“好水”?

什么样的水能更好的孕育茶?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西湖双绝:“龙井茶,虎跑水”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历代典籍中有关泡茶用水的记载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

“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宋代宋徽宗赵佶 《大观茶论》

“水以清、轻、甘、洌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明代张源《茶录 · 品泉》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着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朝,真源无味,真水如香”。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屠隆《茶水 · 择水》

“天泉,秋水上,梅水次之;地泉,取乳泉漫流者,取清寒者,取石流者,取山脉逶迤者;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虽汲多者可食,终非佳品。”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清代 《冷庐杂记》

“(乾隆)巡跸所至,制银斗,命内侍精量泉水,以轻者为优”。

现代科学对泡茶用水的研究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神秘水质的影响

受水中无机离子的综合影响

34种典型水冲泡实验表明,“三低”(低矿化度、低硬度、低碱度)水冲泡的茶汤品质好。

低矿化度

低矿质离子总量(TDS<50 mg/L)一般对茶汤苦味、涩味、鲜味等滋味特征和香浓度、纯正度等香气特征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而高矿质离子总量一般有负面影响。

低硬度

水中Ca2+、Mg2+等硬度相关离子对茶汤的影响阈值明显小于K+、Na+等非硬度离子,其影响力显著较大。

低碱度

滋味:茶汤苦味随pH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涩味呈增加趋势,鲜爽味呈现下降趋势,pH>6.5滋味变化明显,出现熟闷味。

香气:pH<4.5 茶香浓度下降明显,香气变得淡薄,纯正度相对较差;>7.0后香气劣变明显,变得熟闷、欠纯,并出现水闷味。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受水溶性气体的影响

古人泡茶讲究使用「活水」,汲取流动的泉水或山溪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活水中溶有较多的O2和CO2。

研究表明,富含CO2和O2等气体的水冲泡的茶汤滋味更鲜爽,香气更纯正;水质存在热敏性,多次沸腾水冲泡的茶汤风味品质下降。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泡茶用水的选用原则

清活轻甘冽

清:清澈、透明、无色无沉淀——>显示茶本色

活:流动不腐,含气体——>助茶汤鲜爽

轻:比重轻,矿物质含量较低——>较少影响

甘:水入口后口腔有甘甜感——>增茶味

冽:水温冽,地层深处,污染少——>茶味纯正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现代泡茶用水的主要来源和要求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泡茶用包装水的选择

水源地:尽量选用地域较为清洁、无污染的优质水源地制造的包装水。

种类:采用低矿化度、低硬度和中性或微酸的包装饮用水:纯净水、蒸馏水、天然饮用水、低矿化度矿泉水。

使用:尽量少沸腾。

家庭自来水的处理

研究表明,多数自来水中余氯或氯化物容易与茶汤中的多酚类作用,从而使茶汤表面产生“锈油”,并引起茶汤苦涩。

选用优质水源自来水

一般不建议直接使用。

采用必要过滤处理

一般自来水都需要通过多层过滤、RO反渗透处理后再使用。

未处理自来水应放置一段时间,并要煮沸使用

可以杀菌、驱散自来水中氯气及其异味、促使碳酸氢钙及碳酸氢镁分解沉淀。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团队介绍

团队名称:

茶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

所属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团队主要成员:

叶阳 江和源 许勇泉 张建勇 何华锋 邹纯 高颍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尹军峰|水为茶之母!那些泡茶用水的学问您了解吗?

团队主要研究内容:

1. 茶叶功能因子挖掘和活性成分应用基础研究

2. 茶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新技术研究

3. 重大含茶产品研制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团队主要业绩:

先后主持国家攻关、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等重点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

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参)编著作12部。研制出茶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0多种,组建了高品质茶产品生产线近20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