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整洁从何而来

 神啊让我中大奖 2017-07-01

对于很多天津人来说,“创卫”(创建卫生城市)已经是熟悉而亲切的词汇了。早在1990年,在全国400多个城市的评比中,天津就获得了该年度“十佳卫生城市”的称号。如今的天津,更是在努力推进“四清一绿”(即清新空气行动、清水河道行动、清洁村庄行动、清洁社区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推进“美丽天津”建设。

谈起对“创卫”最直观的感受,56岁的韩女士说是来自于“菜市场的升级”;48岁的市民刘浩则说是来自“旧居民区的改造”,27岁的小伙儿陈鹏认为是“绿地面积的增加”。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创卫”其实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一部分。

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于1952年。当时,天津成立了防疫委员会,之后改名为市卫生委员会,1953年改称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爱卫会”),作为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的统一领导机构,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以下简称“爱卫办”)为其常设机构。

在天津市档案馆中保存着一组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展现了那个年代天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鲜活片段。本报记者通过对“爱卫办”刘树诚先生和见证了当年活动的曹景松老人的采访,挖掘出了那逝去年代的更多细节。

“挖蝇蛹活动”吸引市民踊跃参加,挖蝇蛹的人们还会展开竞赛

对于爱国卫生运动,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除四害”。“四害”这个词,是在1958年发出的《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中出现的,当时“四害”指的是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现年84岁的曹景松老人告诉记者,早在“四害”这个词还没出现时,消灭蚊蝇就已经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内容了。

在天津市档案馆提供的老照片中,有一张表现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清除垃圾堆上的苍蝇的照片。曹景松说,当年药物的喷洒工作主要是由专业人员进行的。

在他的印象中,上世纪50年代初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一场全民总动员的行动。曹景松记得,1953年他20岁出头,多次参加“挖蝇蛹活动”。“那时都是单位或者街道组织,大家特别踊跃,垃圾堆、粪堆、厕所旁,不管多么脏的地方都有人在挖。夹子、镊子是比较好用的工具,但人多工具少,有人就用自家的勺子甚至火筷子挖。除了像我这样的壮劳力,老人和孩子也都参加,还曾经发生过孩子掉到粪坑里的事情。那时候,王串场、墙子河边的蝇蛹特别多,所以挖蝇蛹的人也多,几乎每天都有上千人在挖。有时候,挖蝇蛹的人们还会展开竞赛。孩子们抱怨不公平,我们就照顾他们,他们挖一个,我们给记两个。获得名次的人,都以此作为荣誉。”曹景松说,他至今还记得墙子河边被太阳晒得直冒热气的泥土。

上世纪60年代初,几乎“人手一拍”,人们用自制的苍蝇拍打苍蝇

4月,第一批成蝇就会出现。这时除了挖蝇蛹之外,人们还积极扑打苍蝇。据那时候还是孩子的刘树诚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几乎“人手一拍”,而且群众灭蝇的苍蝇拍大多是自制的。他告诉记者:“街道也发苍蝇拍,但数量有限,很多人就自己做。我们用竹劈做把儿,找一块小皮子,在上面画出蒲扇的形状,剪下来之后打上眼儿,绑在把儿上,苍蝇拍就做成了。但那时有皮子的人家不多,更多的人是把窗纱剪下一块,用小布条绷边儿,然后绑在把儿上。那时候包括小孩儿在内,人手一个苍蝇拍,见苍蝇就打。”

“那时候,谁家被发现有苍蝇,是件很丢人的事情。”曹景松说。

当时市民会义务清扫公园,主动帮忙清理海河垃圾,热情之高超乎想象

清理卫生死角、改善环境卫生,从而控制蚊虫鼠等病媒滋生,也是当年爱国卫生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据刘树诚回忆,当时的市民经常主动参加义务清扫公园、绿地和道路活动,就连学生也不例外。他说,在天津市档案馆提供的那张打扫公园的照片中,拍摄的很可能是普通市民。

除了日常清扫,曹景松说市民还积极参加垃圾清理工作。他说当年海河上有专业的垃圾清理队伍,也有船只在河上打捞垃圾,但普通市民经常主动过去帮忙。

“看到河边的白色粉末了吗?”曹景松指着老照片对记者说:“那是石灰。上世纪50年代的天津,还有不少私人厕所甚至粪坑,一到夏天就蚊蝇肆虐。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后,政府组织人员在这些地方和水边撒石灰,有时候站在河边看,能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市民也就跟着学。我母亲那阵没工作,每天不是去挖蝇蛹就是去做宣传。有一次她拿着簸箕、铲子出去了,回来时身上一层白色,原来是到海河边撒石灰去了。她之前从没接触过石灰,撒的过程中被呛得直咳嗽。第二天,她又去了。那时人们的热情之高,是现在的人想不到的。”曹景松说。

邻里间订立爱国卫生公约,规定每个人负责的项目,互相监督着把卫生搞上去

清理臭水坑也是上世纪50年代市民经常参与的一项活动。据曹景松说,当时大的臭水坑一般是由单位或者街道组织人员集体清理,小的臭水坑则由住在附近的市民自行清理。曹景松回忆说,那时他住的胡同附近有个臭水坑,先是有两个人主动去清理,后来过路的人逐渐加入进来,结果结成了40多人的清理队伍。臭水坑比较大,清理者就挨家挨户去收垃圾,足足收了3天才用垃圾填满了那个坑。

“那时候,邻里之间甚至会订立爱国卫生公约,规定每个人负责的项目,互相监督着把卫生搞上去。”曹景松说。

“四害”名单的改变折射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对于爱国卫生运动这些年的变化,很多人和刘树诚一样,首先想到的是“四害”名单的改变。

“‘四害’最早指老鼠、苍蝇、麻雀和蚊子。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晚上敲着盆盆罐罐赶麻雀。上世纪60年代,麻雀被从‘四害’名单上剔除掉了,换成了臭虫。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臭虫逐渐消失,于是‘四害’中的臭虫又被蟑螂给取代了。”刘树诚说。在他看来,名单之变也折射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然而,他很快补充说,时代发展带来的,更是工作方式的科学化:“天津人应该还记得之前的老楼。以前楼里都有从顶楼通往楼下的垃圾通道,那里不仅有异味儿,还容易成为‘四害’的滋生地和栖息地。如今,随着旧楼区的改造,垃圾通道被封堵了,并且在居民区配置了垃圾桶,使得蚊蝇的栖息地随之减少;在灭鼠之前,我们要做密度监测,之后清除老鼠栖息地,向全市统一投药,投药一周后再做检测,并采取长效措施,设置灭鼠毒饵站;在对付苍蝇时,除了定期对居民区的垃圾容器进行药物消毒之外,在大型公园和公共绿地等处,我们都采用物理灭蝇方式,请专业公司安装捕蝇笼,减少环境污染。”据刘树诚说,目前,市内已经有多家专业公司和机构协助进行病媒生物的防治工作,而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连大型活动如达沃斯论坛等的卫生保障都已经包含进去了。

时代的发展还带来了爱国卫生运动侧重点的改变。这些年来,先后开展的除“四害”、除害防病等都成了天津人脑海中的鲜活记忆,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李宁

照片除署名外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作者:李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