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赋》图文解析

 hdzgx 2017-07-01


文征明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硬笔书法技巧




此为文徵明小考《琴赋》单字解析。以下简称“文”。

文擅长小楷,此作为74岁书。法度严谨,温润秀丽,选择《琴赋》是有原因的。比其《老子列传》更适合作为硬笔学习的范本,《离骚经》等更接近与魏晋风格,《草堂十志》用笔处理娴熟老辣。《琴赋》不失其特点有端庄得体,用笔缓和,张弛有度。(如有不妥还请包涵。)每期字数1-2个字。(学书在精不在多,贵在坚持。)

 

蓝色为笔画解析绿色为结构解析

琴:


 

1、第一个“王”横画等距,角度稍斜。竖由粗到细,竖靠右部,横画多为露峰切笔。第三横变提,注意角度,三横长短相当,右部基本齐平。第二个“王”首横起笔位置略低于左侧,第三横趋平。(尖峰用笔,也是文的特点之一)

2、长撇起笔的位置在二“王”中部。捺起笔低于撇,尾部两画齐平,撇的弧度很小,注意与上部分“王”的夹角关系。

3、注意撇捺内部的两横位置关系,各个距离相等。最后一笔为短“竖勾”位于整个字的中部,起笔由轻到重,底部形态微微向右部拱,勾峰内敛。
 

(fu四声):



 1、“貝”竖画轻入笔略微内收,与横折不封口,横折起笔位置左伸一点,尖锋入笔略上扬顿笔折下,力度由轻到重。

2、里面为两个小短横,未与横折相接,距离相等。横撇起笔位置左伸,未与折有交点。尖峰入,夹角大约在45度。撇不可过长,点距离横撇略近。

3、武”短横轻起笔,位置相对于“貝”里面的第一短横齐平,略上扬。中横在第二横下方一点位置起笔。

4、“止”短横与上两横等距,与第一横末笔齐平。竖占中横左部,短横中部。竖提起笔位置与中横在一条垂直线上。“武”除戈勾外未超过“貝”字底部。

5、戈勾起笔突出,顿笔右下行笔,注意弧度不可过大。戈勾到末端加重(相对力度)勾出,出峰角度向外。切勿向内。

:

   
 撇轻顿起笔,角度大约45度,弧度极小

捺起笔与捺有交点,粗细变化重轻重。长于撇画。捺到出锋处压笔平出。

1处竖勾正对撇捺交点,行至末笔稍作压笔停留,左方出锋(很多人写勾行到末笔处直接唰的一下出峰是不对的,渐渐抬起不拖沓,勾的行笔路径也很点一样很小,所以需要注意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把它体现出来)

2处第一横略短,第二横稍长,角度略斜(参考2处绿色虚线,两横平行)

3处红色圈注意留白的距离,竖勾起笔位置、两横之间与撇捺的位置关系。(文的用笔轻快明朗,注意特点)

4处,竖勾居两横右部(并未在中间)

5处长点末笔位置超出竖勾底部(注意左点与之呼应,左点在竖勾和横画内部

:

  

1竖勾顿笔直行出勾(不宜过大,与左点相呼应)

2左点挑出呼应右点,左点的位置于竖勾下方,与撇末笔近乎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如红色虚线所示

3 右点由轻到重逆上,引出“撇”,右点水平位置高于左点。注意,有一定的弧度,撇的末笔超出左点垂直位置。

  

要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1撇点(撇顿笔压着笔走逐渐减轻力度,注意撇点夹角)2 撇起笔低于撇点,忌长 3 横变作提来写,左部伸出多,与第二画想接。4 横撇起笔顿略斜,注意撇夹角,起笔低于女子旁的撇点 5弧勾是这个字的难点,主要是勾的出峰方向,如5红色圈,平出。整个弧勾勾身向右方略拱起,行至底部压笔平出。底部超出女字旁。

因为很多碑帖墨迹的字不够清晰,放大后有失真,翻了翻文征明的字点,截取两个“好”字,以供大家对比学习研究。


  

扫描的效果一般。
第一个好选自《琴赋》,第二个选自《离骚经》
中性笔示范了下弧勾希望能有所帮助。

  

:

 

要领:1为右点,轻到重

2 横画与两点连带,起笔轻盈,角度趋平。横接下来算是撇画,藏与横内部再撇出,继续连带下一笔,仍旧是将连带藏于其中,再撇出。注意点在横的右部(可参考下方硬笔示范图)

3 长横 空中落笔顺势右方行笔, 与短横平行,左部伸出略多一点。末笔顿笔轻收。(相对短横,看绿色虚线)

4 “日”作为底部偏旁部首,不可过扁。同样起笔也不是直接顿下。横向空中起向下直行,横折要提现内圆外方,长于左部竖画,里面短横不封口。我们观察下,“日”的左右横画与长横的关系,同样也是等距的。参考两侧绿色虚线与横的垂直位置关系。

 

这个图算是轨迹“放大”版,大家可以参考下。
(古贴的用笔需要不断的积累和研究,当然结构是更重要的。多总结,多下笔书写,才能切身感受用笔)

:

    


按照笔顺顺序分析

1“土”,第一横略平,竖顿笔重到轻,第二横略斜,左部伸出,右部与第一横齐平。

2横折的横行笔路径较短,左部垂直对齐上部第一短横。且所有横画等距。

3“撇”的垂直度较大,略带弧度,切忌太长。

4“竖提”靠近撇位置,长短与撇齐平。

5“短撇”起笔略低于左部“土”的竖画。

6“横撇”横短,撇相对长一点

7点,水平角度约为10度左右,略平

8“横画”上扬,注意蓝色圆圈的留白,弧度较大。“捺”起笔与横最左端(斜捺)行笔较长,末笔水平位置高于左部的撇。

9“耳”字除了长横之外的所有笔画皆在整个上半部的内部,所有横画等距(耳)前面提到过,文的小楷竖画多为顿起轻收(可做悬针竖理解)

10“长横”左部微伸,右部相对于捺水平位置的内部。

:  

   

1.三个短横长度相当,角度微扬,横画等距。

2.竖画(如前面经常提到的)如图红色方框,顿笔下行重到轻。

3.长横(观察红色圈)顿笔压笔右上行笔,左部伸出略多。

4.“竖提”并为与横相交,位置偏左,竖至底部顿笔提出(锋略长,切忌直接提出)

5.撇的起笔与上部多横垂直方向齐平,没有弧度。

6.捺穿过撇画,行笔路径长,垂直度要掌握好,太平导致整个字重心不稳。捺底部与竖提齐平。

:   

   

1 横 轻顿微微上扬,行笔由轻到重,末笔略压内收

2 撇 起笔偏左(如蓝色方框长短比例所示)顿笔起渐轻(参考竖画笔法)

3 短竖 起笔轻盈向内收,收的角度不要过大

4 横折钩 起笔轻盈,右上行笔并与第一横平行(通过折勾内收达到平衡)文的折一般呈外扩的形态,折出多以内圆外方为主。勾出峰指向内部竖画。

5 内部两个短竖,第一竖起笔对应撇的末端,为竖画最短,第二竖与其间距不要太大(注意绿色三个圆圈,左右留白相对较多)

:   

  
按照图数字示意分析

1横折起笔轻盈,折末端也较粗,横画等距,最后一笔为提,这个相对与第二个部首较宽,且正

2 横短,折长内收,折末端较细,最后一笔为横。

3 日 字形相对瘦长,在整个上部笔画的内部。竖起笔略顿压笔竖行。日 内部的横做点状写。最后一横在左竖上,右部不封口。

4 横做右点来写,靠近2 在其下方,结构紧凑。

5 横与撇连写,可以理解为横撇,夹角小,斜度大,末笔对应右点末笔。撇没有探出很多。竖弯钩,顿笔起交于撇,弯处圆转自然,勾锋向上(拆开看那个勾很像一个垂直点,就这样如此理解的去运用到一个完整笔画里吧。)
:

   

1 右点 偏长侧落

2 横撇(之字难在横撇的角度和夹角上,笔画写不好的去巩固下吧。)轻顿起笔45度斜上方行笔(墨迹版不够清晰,是断写还是无断笔可以多参照文征明其他小楷墨迹进行学习)折处顿笔,撇出,角度小10度以内。撇末笔在横起笔内部。

3 平捺 略顿起笔,位置长于横撇起笔位置,如蓝色虚线行笔轨迹示范图,至绿色实心圆圈处施力且平向出峰。

点虽居横撇右侧,但由于平捺的伸出位置,还是保证了点居中的结构法则。
: 

  

要领:1 2 3分别为三个均等分部分

1竖提 起笔重渐细内收,至转折处顿笔提出,锋略长夹角略小,指向2处

2 挑点 如蓝色虚线,起笔位置与竖提齐平,顿笔挑出指向3处,每个相邻笔画都是有隐性的呼应连带关系的。

3 撇 起笔略高与前两个笔画,顿笔撇出略带弧度,渐细,末笔如蓝色虚线示意图,多者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

4 长点 均分3(撇)轻到重,右下方行笔。

①:挑点,挑向第二笔“撇”的方向②:撇起笔时顿笔,注意该撇较直,几乎没有弧度③:横折勾的横较长,横与折圆润过渡④:图中括弧所包括的三笔之间距离相等,同时注意两个横折的折的角度约与米字格45度辅助线一致⑤:注意四点的大小及排列,呈中间小,两边大。此外,该四点与上方横的距离很近,总体略向右上方倾斜。

①:短撇,注意起笔角度与米字格45度的虚线方向一致②:竖起笔较粗,此后渐细,注意出勾③:前一笔勾指向下一笔提的起笔方向④:横折钩的横较长,折注意不要写得过长,与之前讲解的“为”字相比,横与折过渡得更为有力⑤:辅助线示意的两笔“撇”和“提”的起笔位置在同一竖直线上⑥:辅助线示意的两撇在同一水平线上,右侧“勿”的第一笔为短撇⑦:注意最后两撇的角度与长短,第二撇较第一撇长,且收笔在同一竖直线上

①:注意撇及绿色辅助线标出的下半部“月”与长横的位置关系,在长横的中部。②:长横取平势,行笔至中间时需减小力道,使中部较细。③:该竖的起笔位置在第一笔撇的中部。④:横折勾的横较轻较细,折用力,较粗,向左上方略带出勾,勾不要写得过大。⑤:注意括弧示意的部分:横折勾的横以及下面两个短横的间距相等,相互平行。

①:短撇,虚笔起,像画半圆一样带出弧度。②:横的起笔在短撇的内上部,用力较轻,笔画较细。③:在撇的中部轻起笔,折较重,呈圆转。折注意内收,收笔时渐不可过重。④:起笔在横的右部,压笔,行笔渐细,在右下角向右上方45度方向带出勾。⑤:撇在斜勾的中部。⑥:注意点的位置,约在⑤的正上方。⑦:注意下方的“皿”,与①撇的末端相交,“皿”有四点需要注意的地方:1、左竖内收;2、横长折短,折内收;3、内部两竖不与下方的横相交;4、最后一笔长横左伸,压笔,之后行笔渐轻。

①:点较长,落在第二笔横的偏右侧;②:相对于第一笔点,左边伸出较长;③:注意两条蓝色的辅助线,左竖在第二笔横的内侧;④:右折同样在第二笔横的内侧;⑤:同第二笔横,该横同样是左侧伸出较长,右侧较第二笔横稍长;⑥:竖提位置比较靠左,注意其与上方撇的位置关系;⑦:捺较长(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该字的重心偏左,最后一笔捺为了平衡,尽量向右延伸);⑧:注意绿色圈出的部分,短横与撇连写,撇较长。 

①:竖略斜,下部向内收;②:短竖; ③:注意长横左右伸出的长度,右侧较左侧略长;④:此竖最短,提笔时方向指向最后一笔; ⑤:竖的部分最长,先竖,在转折处向左下方行笔,注意顿笔;注意蓝色辅助线示意的长横与两个较长的竖的趋势基本平行;:注意绿色圈出的部分,四竖之间的间隔基本一致。


①:短撇由重到轻,顿笔压着笔走;②:注意短横的起笔位置,在第一笔撇的中部; ③:该横与上方横的距离较大,与下方长横的距离较小,且不与撇接触;注意墨绿色的辅助线,该横与第一横收笔位置在同一竖直线上;④:长横两端均伸出较长,右侧更长; ⑤:注意浅绿色圈出的四个竖,前三竖基本竖直,最后一竖略向左偏;⑥:注意浅绿色圈出的部分,中间两点为挑点,根据墨绿色辅助线,四个点形成弧形。

①:言字部分:第一点较长,落在下方横的右侧,书写时由轻到重,再渐轻;三横之间等距;最下方的口较小,注意上大下小,内收;②:“幺”形部分:撇折作撇点写,两撇相互平行,两折不平行,注意最后一点的写法,略微回勾;③:注意蓝色的辅助线,两边各三个点的整体趋势斜向右上方;④:两撇平行;⑤:捺较长收笔时略微上翘。

      滋     

①:该字为左右结构。三点水部分注意点的角度和力度,用笔较方,侧落的角度不同,第二点与下方的提相连;②:上方的;两点为相向点,左低右高,相互呼应;③:横长而平稳;:下方的两个“幺”,结构较,扁注意绿色辅助线示意的两撇平行。

①:该字的左部是一个口,笔画较少,位置比较偏上,口的两竖内收,如绿色辅助线所示,两横较短; ②:两横起笔轻盈,上短下长,且相互平行; ③:竖勾的起笔注意侧切入笔,伸出较长,由粗到细,出勾注意内收;④:撇与横、竖都相交,弧度较小,比较类似一条斜线; ⑤:捺与撇、竖相交,书写时应当舒展笔画;

①:斜撇,较短,在文徵明小楷中还有撇长的写法,书写时注意灵活使用;②:长横,起笔时顿笔,压着行笔,由重渐轻,收笔时微顿,该横较平。注意第一笔撇架在横的中间位置;注意左侧的辅助线,撇较短,不超出横的左端;③:该竖在撇的略靠下处起笔,用笔较轻;④:注意右侧的辅助线,横折勾在长横的内部,出勾的方向较平;⑤:圈出的两短横右侧不与横折勾相交,且长横、横折勾、两短横之间的竖直距离基本相等。

①:“曰”部分较小,上大下小,左竖和横折均内;②:长横左伸,略斜;③:“月”部分撇较直,中间两短横,写作一点一提;④:“犬”部分第一笔横的起笔位置与“月”的第一短横位置相对应,如蓝色辅助线所示,“犬”的竖撇上端伸出较多。


   :中横,略微倾斜;

   :斜撇的起笔在横偏靠右的位置;

   :竖的起笔有一定的弧状;

   :长点,注意绿色的辅助线,点的起笔在竖的三分之二处。





   :“卷”的上方两点相互呼应,不与横向连;

   :两横间距较小;

   :竖撇,起笔时顿笔,行笔轻盈;

   :横折勾较小,用笔轻快,注意内收;

   :竖提,出锋指向点;

   :“力”部分第一笔横折勾的横和折等长;

   :撇位于横折勾较偏左的位置,注意末端与⑥平齐。



   :注意起笔,水平切入钝,该横较平;

   :“口”部略扁,注意起笔位置在绿色的辅助线处,与横 的距离不要太宽,左竖内收;

   :竖勾偏左,出锋内敛。



   :可理解为点与提的组合,点为右点,出锋较长,提出指向②;

   :该点为挑点,位置见辅助线b

   :撇的起笔与①都在线a上。提、挑点、撇在同一条线d上,注意彼此的呼应关系;

   :与撇收笔在线c上。注意abcd的位置关系




   :两点为相向点,左低右高;

   :“目”部左竖略内收,各横之间等距;

   :走字底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起笔基本在同一竖直线上,平撇左侧伸出;

   :“小”字正对“道”的中心,竖勾很短






   :两点为相向点,(文楷中很多这样的点组合),侧落挑出,意连下一笔;

   :两横平行,一长一短;

   :竖撇出头较长,笔画舒展;

   :捺只与横相交,捺的收笔较撇稍高一些,见绿色的辅助线;

   :“良”的第一笔点写作短横,上部分比较紧凑,竖折的折内收。


   

   :示字旁:首点与竖相对,横撇左伸,横与撇的长度相当;

   :“曰”内收,扁宽,不可写得过长,上宽下窄,中间的短横右部与竖不相较;

   :悬针竖,该笔最长。


   :短撇,角度纵势;

   :三横等距(多横在一起时要注意横要有长短之分);

   :横斜勾的勾向右上方45度出锋,注意该笔的弧度,由直渐弯;

   :“米”扁平,横左伸,两点呼应,竖勾意连撇,挑出带反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