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师联盟之外,高平陵之变是一场万众拥护的政变

 夏天真热2 2017-07-02

历史上的高平陵之变,并不像新《三国》中表现的那样,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阴谋,甚至司马懿还要嚣张地说,我挥剑只一下,磨剑可磨了十几年。

现实是,曾经执掌千军万马的司马懿,在整场政变中可使用的武力只有3000名死士,远远少于都城中的中军数量,更少于曹爽身边护卫的兵马。

就算这3000人,还要分兵几路占领武库、隔断司马门,司马懿策马经过曹爽府邸前时,险些被曹爽的家兵射死。

军师联盟之外,高平陵之变是一场万众拥护的政变

▲高平陵之变示意图

最后,还是曹氏所属中军的犹豫不决,让司马懿顺利占领武库,堵住了城内中军获取铠甲、武器的可能性,又拥护郭太后,取得了罢免曹爽兄弟的诏书。

《晋书·宣帝纪》记载:

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于是

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

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

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太仆王观全部参与政变,他们三人都是曹魏的老臣,对他们的动员,不过是将这次政变比作西汉初年的“诛除诸吕”,“周勃安刘”

蒋济是三朝元老,和太傅司马懿一样没有实权,但是长期担任领军将军,掌握中军兵权,他的出身就是寒门;而司徒高柔则出身陈留高氏,是袁绍外甥高干的从弟,曾担任廷尉二十三年;东郡王观则出身孤贫,与司马懿同为曹操的文学掾。这三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既非颍汝、也非谯沛,又都是从曹操时代就进入曹魏政权的元老,同时与司马懿有不错的私人友谊。

再来看另一位三朝元老孙礼,出身涿郡,最早任曹操的司空军谋掾,《三国志·孙礼传》记载:

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懽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讬,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这段话有点长,就看加粗的部分,孙礼对曹爽的评价是“社稷将危,天下凶凶”,对司马懿的认知是“齐踪伊、吕”,对于诛灭曹爽,绝对是乐见其成,认为是挽救曹魏政权的必然选择。

从这个角度讲,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并不是什么世家大族集团对寒门庶族的反扑,而是一场元老重臣普遍参与的拨乱反正

至于曹爽,在蒋济、许允、陈泰、尹大目等人的劝说下,以“事止免官”的条件,放弃了抵抗,回到了洛阳。然而,紧接着就暴露出黄门张当举发曹爽与何晏等人意图谋反的大案,曹爽五兄弟、何晏、丁谧、邓颺、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全部被杀,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有“才”名

何晏、毕轨都娶了公主,桓范、丁谧是曹爽同乡,邓颺、李胜与曹爽私交极好,又都曾被魏明帝以作风浮华的名义免职弃用,这里的浮华,非指生活上之浮华奢靡,而是以才能互相标榜,结为朋党

这些人的理念,主要集中在“正始改制”之中,其内容概略也只能从夏侯玄《答司马宣王时事议》窥见,大体内容是司马懿总结的三条:

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皆大善。

审官择人是要增加国家对中正品评人物的干预,将用人权上总至尚书台;除重官,则是要废郡一级,留州县两级;改服制,则是禁奢侈,还古朴。

司马懿的回复是,经是好经,应该留待贤人来念,现在不合适

军师联盟之外,高平陵之变是一场万众拥护的政变

▲《军师联盟》中晚年的司马懿

曹爽集团在架空了司马懿之后,还是施行了相关政策,只是主持者不再是提出者夏侯玄,而是何晏等人。

对于这次改革,不少论者从侵害大族利益出发讨论,恐怕失之偏颇

我们知道,曹魏早期的中正官只设置到郡一级,当用人权上收到尚书台,郡级行政建制撤销,则中正官不废而废,人物臧否可以由中枢一言而决,这在没有科举制的情况下,等于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月旦评在这群“大才”手中,至于是不是符合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是不是历史进步,只能自己想象了。

而司马懿的反击也非常简单,就是以太傅的名义要求在州一级设置中正官,曹爽之弟曹羲挡也没挡住。

所谓留待贤人,日后的晋朝,确实是把中正任免权上收中央,由司徒选授。

试想,对于“正始改制”这样的政策,曹魏的元老重臣又岂会低头,这无关是否世家出身,作为既得利益者,根本不能接受这种背弃曹丕政治约定的举措。

就此而言,高平陵之变的发生,是曹爽在曹魏旧臣之外自行搭建政治班底,并不断集中权力的必然结果,即使他没有篡逆之心,也已经是叛逆之臣,输定了

反观曹魏旧臣体系中的夏侯玄,在奉诏回洛阳之后,司马懿并未苛责,终其一生未加害这位曹爽集团中名声最大的宗室成员,《魏氏春秋》载:

太傅薨,许允谓玄曰:“无复忧矣。”玄叹曰:“士宗,卿何不见事乎?此人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

由此可见,司马懿本人对于曹魏政权的挑战,仍限制在权臣的范围内,也对老朋友、老同事、老亲家的儿子保持着香火情分,而对于借故反对他的淮南王淩,则抱病出征,将这位资历、战功不逊于他的老将一举逼降。

当然,后人论王淩,因为他拥立楚王曹彪,多认为他也包藏祸心,欲为另一个司马懿而不可得而已。

说到这里,司马懿的一生也该结束了,最后讲讲另外一个人的故事作为结尾。

军师联盟之外,高平陵之变是一场万众拥护的政变

▲《军师联盟》中的司马孚,整部戏涉及历史人物活得最洒脱的一个,剧里、历史上

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去世时已经93岁,历经汉、魏、晋三朝,至死以魏臣自命。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权,带宫人讨伐司马氏,被杀于宫门,百官避祸远离,司马孚前往抱着皇帝的头颅枕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让陛下被杀是臣的罪过。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

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司马孚临终解释了自己的一生,到死之日都是魏朝的纯臣,不伊不周出自《汉书》,原文是“不周不伊,丧我四海”,说的是王莽掌握权柄,却无伊尹、周公之忠,最终篡汉;不夷不惠出自《孟子》,原文是“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而他,终始如一。

那么,死时仍是魏臣的司马懿呢?一没弑君废立,二没分藩建国,三没要加九锡,为什么要为子孙背这口锅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