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师联盟2》开播: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司马懿

 wenxuefeng360 2020-04-26

古典文学与诗词

独具一格的古典文学公众号

|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国学|

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群雄割据,三足鼎立…中国历史那么长,三国就是暑期档。

暑期大戏《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热播,“三国”题材再度大热。

原本,在通俗文化中,经过《三国演义》的反复轰炸,“三国”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刘备、诸葛亮的。司马懿的人设,只不过是诸葛亮数次北伐的手下败将,依靠拒不出战才得以苟活的阴险狡诈之辈罢了。

站在司马懿的视角叙述三国故事,这应该是第一次。

而这样的尝试,无疑非常让人期待。毕竟我们都知道:三国这段历史,最后以“三国皆归司马懿”告终。曹、刘、孙三家争了几十年,到头来三家归晋,统统姓了司马。

👆简单回顾一下那段乱世👆

司马懿,字仲达,是魏国的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于内,他辅佐了曹魏三代帝王,消除异己、权倾朝野,是曹魏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最终胜利者;

于外,他镇压了孟达等人的叛乱、抵御了蜀国诸葛亮等外敌的进攻。

司马懿出自一个颇有势力的家族,高祖司马钧曾为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官至京兆尹

其父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字中都有“达”字,被称作“司马八达”。

史书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然有忧天下心”。

当时,不少擅长鉴定人物品级的老江湖,如南阳太守杨俊和尚书崔琰,均认定他前途未可限量。

历史上,曹操与司马懿的关系,曾被说得格外玄乎。

比方说:曹操要求司马懿“反顾”,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这在相书上有个说法叫“狼顾”,古人认为,有此相者非奸即诈

曹操自此警惕司马懿,并告诫曹丕:司马懿“非人臣”,“必预汝家事”。

吴秀波饰演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

又据说,曹操做过一个怪梦“三马同槽”——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草,大感不祥。后人认为,“槽”谐音“曹”,“三马同槽”就是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父子将会吃掉曹家的天下。

不过,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这些民间喜闻乐见的故事,都是后人编撰的野史罢了;因为知道了最后的结局,反倒让这些故事变得可信起来了。

那么,更靠近历史真相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翻看《资治通鉴》,曹操时期跟司马懿有关的故事只有两个:

一个是“得陇望蜀,一个是对关羽的评估

其中,得陇望蜀的故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当时,曹操拿下了汉中,司马懿建议他接着攻取成都,但是曹操急着要回师,没有去。

第二个故事在《军师联盟》中有展示: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洛阳附近的一些草莽武装,都响应关羽的行为……搞得曹操都想迁都了。

司马懿建议曹操稳住阵脚,他说:于禁投降,庞德被杀,并不是关羽的军威如何,只是由于下大雨,不是我们军事上不行,所以不要急于迁都;再说,关羽搞得动静这么大,孙权一定不愿意,我们不妨跟孙权联合,鼓励他从背面抄关羽的后路,答应将来把江东封给他。

后来,曹操就是按这招做的,关羽被杀

这两个故事,都跟蜀汉有关系。

可以说,曹操晚年,司马懿才开始露头,出了一点计策,当然,这两招都是高招。

除了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司马懿的早期,与《军师联盟》中的描述,在大的方向上是差不多的。

司马懿小曹操24岁,比曹丕大8岁。

最开始,司马懿的确拒绝了曹操的辟任,只不过,时间应该是在建安六年(官渡之战后一年),而不是剧中的官渡之战那年。

而且,司马懿的确是以生病为理由回绝的,只是,病因不是剧中的“断腿”,而是假借“风痹”(某种风湿病)不能起居为由。


这一年,司马懿刚刚22岁。

对此,史书中的说法是“不欲屈节曹氏”,隐隐中把司马懿塑造成了一个对汉王朝心存眷念的儒家忠臣。

七年后,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赤壁之战这一年,曹操第二次辟任,29岁的司马懿出山

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战败后,不愿再容忍司马懿这样的“不合作者”,因此采用强力手段逼迫;

还有一种说法是,赤壁之战前,曹操统一中国似乎已无悬念,因此,司马懿果断放弃了观望姿态,火线加入曹营。

220年,曹操去世,此前12年可以视作司马懿政治生涯的第一阶段。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后,41岁的司马懿成了汉魏禅代的主要策划者。

基本上,曹操时代的司马懿,在政治上并不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人物,最大的成绩,可以说是逐步成为了曹丕的重要幕僚。

曹丕时代:

司马懿在曹丕与曹植的太子之争中,展现出了他日后的政治斗争天赋,“每与大谋,辄有其策,为太子所信重”,不过,史书中并未具体记载什么司马懿的计谋。

只能说,司马懿为巩固曹丕的政治地位,为曹丕最终废汉建魏,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魏政权建立后,司马懿历任侍中、抚军等要职,被曹丕视作魏家萧何,极为信赖与倚重,曹丕甚至曾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可见司马懿在曹丕心中的地位。

曹丕时代,司马懿俨然是一个纯粹的大魏忠臣,既远离了早年的“被迫仕曹”,也完全没有走到日后“篡魏”那一步。

226年,曹丕去世,司马懿也结束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一路升官、渐渐进入了魏帝国的核心圈。

曹睿时代:

曹丕与甄宓之子曹睿即位时,司马懿已是曹丕临终前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而且,司马懿在曹睿即位后,就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军权

有政治天赋也就罢了,从未带过兵的司马懿竟然在实战中被证明天生自带军事技能,第一次领兵便取得大胜。

也是在曹睿时代,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发生了那些在《三国演义》中被浓墨重彩描写的数次大战。

即使不能说司马懿战胜了诸葛亮,至少,蜀汉的数次北伐都在司马懿的狙击下无功而返。


不过,魏明帝曹睿即位时虽然只有22岁,却是一个政治手腕丝毫不弱于曹丕的厉害皇帝,他对司马懿恩威并施,将司马懿的权力控制在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

不幸的是,和曹丕一样,曹睿也是一个短命皇帝,只当了十三年皇帝,三十多岁就撒手人寰了。


继曹操和曹丕之后,司马懿第三次熬死了一个曹魏的统治者。

在寿命这个问题上,司马懿完胜!

曹芳时代:

239年,年仅8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按照曹睿生前的政治安排,辅政大臣中,本没有被猜疑的司马懿,但经过司马懿一党的运作,最终还是由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辅政。

这一年,司马懿已经61岁。

曹爽在权斗上颇有手腕,但在功绩方面,却几乎是个窝囊废。

为了加强权力,曹爽多次对吴蜀开战,次次铩羽而归,最后,干脆放弃了对战功的追求,变本加厉的打击司马懿这样的政敌,得罪了曹魏几乎所有势力。


从247年开始,司马懿“称疾不与政事”,这也就是被后世各种成功学最为推崇的司马懿式隐忍示弱的极致。

直到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与曹芳离开都城为魏明帝扫墓之机,突然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控制了中枢政权。

高平陵事变发生时,司马懿被曹爽架空已有十年之久,所能控制的政治资源已相对有限。

因此,司马懿此次政变并非后世所想象的多么深谋远虑,而是冒着极大的失败风险所做的绝命一击,依靠的无非是长子司马师手中的三千死士,以及朝中对曹爽集团的不满而已。

政变发生后,曹爽的表现极为差劲。

在得到“不失为富家翁”的许诺之后,曹爽不可思议地、主动丢掉了手中“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好牌,束手就擒。

而曹爽的幼稚,更加映衬出司马懿的狠绝:
司马懿抓到曹爽之后,没有遵守之前的承诺,对曹爽及其同伙毫不留情地诛灭三族。

以“高平陵事变” 为标志,司马懿开启了司马氏的“篡魏”大计。

清人王鸣盛说,“魏氏之亡,始于曹爽之诛”;

周一良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札记》中也说,“在争夺政权之斗争中,司马氏对曹氏取得决定性胜利,即在曹爽及其一党之诛除”。

高平陵之变两年后(251年),73岁的司马懿在平息了淮南的王凌起事之后去世

此后,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相继接手了这场“代魏接力赛”,司马昭在任上更是灭掉了蜀汉,弑了高贵乡公曹髦。

司马昭的野心,虽然路人皆知,而且他去世前几乎完成了一切代魏的准备,但临门一脚,最后还是交由儿子司马炎于266年受魏禅完成。

从“高平陵之变”开始,司马氏代魏,历经祖孙三代四人,共计17年才得以完成。

此后又经过15年,司马炎灭东吴,三家归晋

有一则后话,说东晋时:

司马懿的玄孙晋明帝与重臣王导聊天,问到司马家是如何得天下时,王导毫不避讳地从司马懿的创业之始一一道来。

据说,晋明帝听了之后,羞愧到“以面覆床”,感叹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意思就是说:要是照你说的,那我们司马家的皇位怎么可能坐得长久?

司马一氏如何走到了政权的核心,能够让晋明帝羞愧到“以面覆床”,这其中肯定有很多非君子所为之事。

毕竟,电视剧只是对正史的改编,万万不能把电视剧与历史等同。

纵使司马懿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极尽阴险狡诈之能事的大反派,但《军师联盟》却又矫枉过正,演得过于英明神武、正气凛然了。

至少,在那个时代的观念中,司马懿趁天子在外、内起甲兵。他这一手,靠的是权谋变诈、不守信用;

更何况,受遗二主、佐命三朝,当年曹丕、曹睿托孤给他,临了他们司马家弑君夺权、夺了魏国,实在不算光彩。

而且,更遗憾的是,司马一族的西晋王朝,享国不到四十年,还不如魏国。司马懿靠权变忍耐、阴谋诡计、动辄夷灭三族,坑过来的天下,最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华夏涂炭……也就没那么光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