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林柯:本土立场,人类视野

 四川岷江河畔 2017-07-02

本土立场,人类视野                                

——苏祖祥《语文不是语文书》读后

陕西 杨林柯

 

苏祖祥是湖北仙桃中学的教师,在教育圈子里,人称“老苏”。

 

知道老苏的名字很早了,直到2013年春天,受傅国涌先生之邀,全国几十位教育同道齐聚温州市苍南中学,回望民国教育,才得以相见。当时我和张家港的青年才俊殷国雄老师同居,祖祥踅过来静静听我们聊天,也不轻易插话,偶尔评论两句,却是见解独到,言语不俗。因为那一次见到的朋友和教育名家实在太多,时间安排又紧,也没机会和苏老师深聊,只是知道苏老师仰慕陕西杂文作家狄马,我就把苏老师介绍给了狄马。

 

狄马读了苏老师的文章后,给我回复:“同道中人!”

 

从此,老苏也成为狄马的朋友。

 

和狄马一样,“老苏”似乎不喜快餐文字,也不像教育圈里一些倚马可待的快枪手,一天一篇,存在感爆棚。老苏似乎不爱凑热闹,对那些热闹话题不感兴趣,而喜欢思考一些重大命题、核心问题。

 

和老苏的真正合作,是关于《美国语文》的,当时文史名家傅国涌先生暗中助力支持,我们以《名作欣赏》为主阵地,与冉云飞、狄马、蔡朝阳等诸君合作,老苏主笔,又牵头分工,从各个方面展开对《美国语文》的探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以及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众多门户网站转发,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不小的反响,后来著名学者孙绍振老师也参与进来,思想互动,观点争鸣,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其实,在这本《语文不是语文书》之前,老苏已经有一部随笔大作了,内容是关于“普世价值”和“常识”的,只是由于“你懂的”原因,在接近出版的当口挂了,他只好自费印一些送朋友分享。

 

老苏的这本新作有三辑,第一辑“他山之石”运用诠释学理论,对《美国语文》的语言本质、历史框架、实用训练、逻辑体系、价值追求进行解读,并与中国大陆的“人教版语文”进行比较;第二辑“鉴往知来”对民国时期的《国文百八课》以及台湾地区的《国文》教材进行分析,指出语文是语言科学与文学艺术的融合;第三辑“教有所思”有随笔,有书评,有经典解读,有课堂评论,是作者的随笔写作经典拼盘,都很有分量。

 

1、从人类文明坐标中寻找语文的价值、意义

 

价值、意义一定与时空有关,不仅仅和主观心理或实用理性有关。考查一种事物、一种存在有多大的价值、多深的意义,就看它能够影响到多大的空间和多久远的时间。老苏很关注一个词:时空。在苏老师那里,时间与真实有关,和公正相连,“时间”是带有形而上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一个词,而文字记录的历史是时间的一部分。


考查语文教材的价值需要关注历史维度,这一点在《美国语文》观察的系列文章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尤其是《历史:为语文建立坐标》一篇。即便是对一篇作品的分析,老苏也是很关心时间空间。在《项脊轩志》的分析中,他写到:“伟大的作家总是选取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最为关注的对象,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最靠得住的坐标原点。”

 

老苏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汇集,语文则是人类经验、情感、精神的承载者,一个民族的精神就体现在它留下来的文字中。美国文化精神的密码就体现在《美国语文》中,其契约精神、协商机制、财富意识、道德信仰等等都通过美国语文形塑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和人格。语文是河流,是空气,是大地,是精神家园。

 

作为语文教材也不能不从“时空”坐标考查其价值和意义;自然,作为语文教师,也就不能仅仅从工具理性出发对待语文教育,应该从人类文明时空去考查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往哪里去?中国往哪里去?美国教育在干什么?中国台湾的国文教育在干什么?然后再思考: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应该干什么?老苏的书中是有答案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人类文明、精神自由、敢于负责的优秀公民。

 

2.不仅是比较和批判,更在于建设

 

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写《美国语文》和台湾的语文,在和异域语文的比较中使读者看出大陆当下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文章中虽有不少批判,但更多的是建设,尤其是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精神源头的工作,能看出老苏的心肠。

 

他梦想有一套编排体系合理、选文经典深邃、思想先进文明、诠释多元睿智、训练系列完备的中学语文教材。他理想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应该选取那些文学性和思想性并重的经典作品,摒弃“诗性泛滥,理性匮乏”的文艺腔和鸡汤文,用人类最优秀、最先进的精神文化财富影响学生,因为“真善美只能由真善美孕育”,你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

 

他认为,不应该以文章体裁为编写依据,而应该“把时间和历史作为教材的编写依据”,因为“时间是人们的思索、语言、行为的出发点,是宇宙的坐标原点”。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时空顺序的错乱容易给学生的认知和阅读造成困难,也容易把学生搞得心神不宁。

 

在这一点上,我很赞同苏老师的观点。语文教材应该向《美国语文》和台湾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学习,更多地从历史维度考虑问题。因为每一篇作品都是历史特有环境中的产物,取消或弱化历史维度,容易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而我们的单元目标编写更多地从语文的工具性目标出发,只是希望学生学到一种能力、一种技巧,而忽视了作品和作者生长的环境。就像一棵树,我们不能仅看到这棵树上的花果,更要看到它结在什么样的树上,这棵树又是长在什么样的水土环境中。这种编写方法也打通了社会发展历史与思想哲学的历史,节省了学习者的时间成本。

 

苏老师看到了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也反对国学教育的读经、磕头、叩拜等粗陋背时的礼仪,但他不主张完全废弃中国传统文化。针对郭初阳老师“就是全然不懂中国古书也可以做一个优雅的现代人”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立足的地面,我们想揪着自己的头发摆脱地心引力是不可能的。


我们呼吸传统的空气,无法离开它对我们的影响,谁也不可能靠吸氧活着。无论吸收外来文明多么重要,我们终究不能离开本土资源。这一点显出他的理性,因为教育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些保守主义的东西。不是推倒重来就是好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没有问题的。


人类各种文化都是有差异并相互欣赏的,虽在一定阶段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但完全取代是不现实的,中国吃激进主义的苦头已经够多了,只要保持开放,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会逐渐把这个落后的国邦带入文明之城,这是不用担心的。

 

他的建设者姿态也表现在书中为数不多的书评和随笔中,比如对语文命题“测不准”“测不到”现象的思考,如何构建合理的语文学,为语文划定独立版图,使语文不再被文艺学、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文章学、诠释学纠缠。他直接秉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钱理群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希望语文变得更亲切,更有人味。这些思考离不开苏老师对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关注,就是我们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3.语文教师要成为学者型教师

 

语文教育界的前辈如吴非、贾志敏老师都说过,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希望语文老师成为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学者型教师,甚至是有公共情怀的知识分子。这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炫耀,而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是学习研究汉语、汉文学、汉文化、学会表达自己、建构精神家园、彰显生命意义的一门课,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价值工具,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唐诗宋词、渔猎百工……甚至升官发财、出世入世、自由与面包等等无所不包。有人甚至说语文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就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挑战,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好像教语文是来赎罪的,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语文教育教学对教师有多大的挑战和要求!

 

打开《语文不是语文书》几乎每篇都能看到知识信息的扑面而来,什么古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马丁路德金、别尔嘉耶夫、洛克、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波普尔、乔治奥威尔、杜维明……什么孔孟、老庄、李白、苏轼、王阳明、朱熹、鲁迅、胡适、叶圣陶、夏丏尊、肖雪慧、孙绍振等等,在写作中信手拈来,如囊中探物,又使用得恰到好处。这种宽博足以说明老苏平时的努力,也见得出他的大关怀。

 

现在我们把语文说得神乎其神,搞得五花八门,模式派系纷杂,圈子林立,各路教主纷纷自立门口,设帐授徒,江湖文化也进入语文教育,有时候甚至狼烟纷起,党同伐异,各不相让,其实不是价值观冲突就是格局不够,缺乏包容之心。在各路圈子里似乎见不到老苏的身影,他就是读自己的书,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文章。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育写作者”,他认识到,一个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却要教学生读书写作,那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害人也害己。

 

课堂的教学模式玩得再好,教师的积累不够总免不了花拳秀腿,中看不中用,因为语文教育的特殊在于,它是重建生命、陶冶性情、提升人性、寻找家园的精神活动,不是简单的考试训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较大的挑战,而且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一个教师要面对那么多互联网原住民,与各种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学生摸爬滚打,没有渊博的学识是很能应对的。

 

显然,苏祖祥老师就是一位有着广泛储备的教育者,是一个有系统思维的语文教师,他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得寸进寸,步履坚定而有力。他的文章也是见微知著,甚至可以“小题大做”,见一斑而窥全豹。在这里,“小题大做”没有丝毫贬义,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钱理群语)的情怀。读他的文章总是有一种磅礴的大气象,甚至会压迫读者知识格局的“小”,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有很浓厚的学术味道,也有严谨认真的书卷气,但并未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显然,全国语文圈子里、教育圈子里能有系统思维、能思考大问题、能写大文章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苏祖祥算是一个。

 

有人说:五十岁前不著书。老苏已经过了五十,知天命之年,也是思想精神收获的年龄,他终于有这么一本为语文学划分版图的语文学专著。多年辛苦的一本书,不仅是他精神汗水的凝结,也是贡献给当今浮躁的语文教育界不可多得的“开窗之作”(魏勇语)。

 

语文不是语文书,写作不是写作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功夫全在语文之外。这也算是本书对语文教师的另一个启示吧。

本文发表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年第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