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春秋五霸中只有楚庄王是为王,其他都是公呢?】

 MrKingdoc 2017-07-02




論中國周代無五等爵位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和王是最高級也是最常見的君主稱號。但是在帝王之下, 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爵位。例如在西漢初年劉邦便曾封過「列侯」;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也曾將眾開國功臣封為「國公」。不過漢 代以來的公、侯、伯、子、男只是榮譽爵位,並無封土,更無獨立統治權,因此不能算作君主稱號。公、侯、 伯、子、男五等爵位似乎只有在周朝才是君主稱號。 周朝五等爵位的實例可見於《春秋》,例如《春秋》中有「宋公」、「齊侯」、「鄭伯」、「楚子」、「許男 」等名號,即宋國的君主是公爵、齊國的君主是侯爵,等等。周代五等爵位之說似乎証據確鑿;但據筆者考証 ,所謂五等爵之說其實有很多疑點。 首先,有關周代歷史的各種史料對各諸侯國的爵位說法不一,即使同一史料也常自相矛盾。例如在《春秋左傳 》「隱公元年」篇「鄭伯克段」一節記事中,對鄭國君主的稱呼,一會兒稱「鄭伯」、一會兒又稱「鄭莊公」 。那麼究竟鄭國君主是「伯爵」還是「公爵」呢?其實這不是個別現象,同樣的現象在史料中屢見不鮮。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春秋》的說法和各諸侯國君主的諡號,差異便更明顯。例如根據《春秋》的說法,齊國的 君主是「侯」,可是齊國歷任君主(在公元前334 年稱王之前)的諡號都是「齊x公」,而從沒有一個「齊x侯 」。「三家分晉」的 其中一家趙氏在公元前403年始列為諸侯,當時趙氏的族長名趙籍,其諡號是「趙烈侯」 。在此之前趙氏只是晉國的卿大夫而非諸侯,但是從史料中我們卻可發現在趙籍之前趙氏的族長也有諡號,如 「趙簡子」、「趙宣子」等,似乎趙氏在「三家分晉」之前已位列子爵了。 其實又何止趙氏如此,晉國「六卿」(註1)之一的智氏從來未列為諸侯,可是 我們在史料中卻可發現「智宣子 」、「智武子」等諡號,此外也有史書稱智氏的族長為「智伯」的。由此可見,周代諸侯的爵稱相當混亂,連 不是諸侯的人也可稱「伯」、稱「子」,因此我們實有理由懷疑五等爵是否周代的定制。《史記》作者司馬遷 似乎也看到此現象,因此在《史記》中他不把宋、齊等國的君主稱為「宋公」、「齊侯」,而是一律稱為「宋 君」、「齊君」。 如果我們再細閱史料,可以發現公、侯、伯、子、男不一定是爵位,這五個字其實有其他意思。先說「公」, 這其實是對諸侯國君主的一般尊稱。不論是「宋公」還是「齊侯」抑或「鄭伯」都一律可稱「公」。例如根據 《春秋》所說,魯國君主是「侯」,可是在《左傳》中每當提及魯國君主,如果不包括國號時,《左傳》作者 則一律以「公」稱之。因此便出現了一會稱「魯侯」、一會又稱「公」的現象。 其次,「侯」便更是對諸侯國君主的泛指,「諸侯」一詞中的「侯」字並不專指五等爵中的「侯」,而是泛指 所有地位低於周王的君主,因此只有「諸侯」一詞,而無「諸公」、「諸伯」等說法。不論是「宋公」還是「 鄭伯」,都一律是「諸侯」。 再次談「伯」。在史料中,這個字有兩種意思。其一,這個字是「霸」的同義詞。在古代,「霸」、「伯」兩 字發音相近,根本是兩個可以相通用的字。例如周朝的奠基者姬昌(後世尊稱為「周文王」),曾稱霸今陝西一 帶,威脅商朝,時人稱其為「西伯昌」。所謂「西伯」,便是「西方霸主」的意思。其次,「伯」是一種兄弟 的序次。中國古代有「伯仲叔季」之稱,「伯」就是長兄的代稱。因此我們發現在周代除了公、侯、伯、子、 男外,有時還會有「叔」。例如在周代初期便有「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唐叔虞」等。這些 「叔」跟周公旦、召公奭等並列為周代的早期諸侯。 此外,在春秋時代還有另一事例,鄭國君主鄭武公生有二子,一名寤生,一名段。其後寤生繼承爵位,是為鄭 莊公;段則獲封賜一塊名為「共」之地,世稱「共叔段」。由此可見,至少在周代初期,「叔」是跟「公」、 「伯」等同為諸侯稱號的,但「叔」卻沒有被列入五等爵中。 最後談「子」和「男」。前面在討論晉國「六卿」的稱號時,筆者已指出周代一些卿大夫如「趙簡子」、「智 宣子」等雖非諸侯,但卻稱為「子」,可見「子」可能是對卿大夫的尊稱,不一定是爵位。此外,春秋戰國時 代亦曾出現「孔子」、 「孟子」、「墨子」等稱號,可見「子」亦可能是對士人的尊稱。 另外,在《孟子.萬章篇.北宮章》有這麼一段對話,當北宮錡詢問孟子周代初年的爵祿情況時,孟子答道: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據此則「子」和「男」是同一級爵位,所 謂五等爵卻又是指天子(即周王)、公、侯、伯和子男,而不是傳統所說的「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見,傳統的 周代五等爵位之說其實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總上所述,五等爵位很可能不是周代定制。縱使周代有爵位之制,但由於各種史料的記載甚為混亂,甚至自相 矛盾,今天已很難考証各諸侯國的君主是甚麼爵位了。既然周代有「諸侯」之稱,我們大可將各諸侯國君主一 律稱為「侯」,例如「宋侯」、「齊侯」、「鄭侯」,而不必沿襲《春秋》稱「宋公」、「齊侯」、「鄭伯」 。 http:///Hispassage2.html显示全部

这跟中国周边国家都叫国王,日本独称天皇一样,天高皇帝远呗。

王是周王专用的,其他的诸侯国,原则上说最多就是公但是楚国一开始不归王化,所以自称为王,以示和中原文化分庭抗礼。。。。

自称而已,越往后越大胆,齐桓公不过是个侯爵

因为楚国自称“我蛮夷也”,自居于中原诸侯国之外。在春秋时期一直都不愿意服从周王室的号令,楚国称王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当时的国君熊渠还封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后来因为惧怕周王讨伐自己又取消了王的称号,到了东周时期熊通再一次自称为王,就是楚武王,从此开始正式称为“王”,不过其他国家并不买账,《春秋》里楚国一直被称为“楚子”,子爵是楚国最开始的封爵。所以在春秋五霸里只有楚庄王是王,其他国君都称为公。另外,吴越之地因为地处偏远,国君也自称为王。所以在其他版本的五霸里,还有吴王阖闾(有时是夫差)和越王勾践。而到了战国,周王室地位进一步下降,魏国和齐国在徐州相王,其后各国大都改称王了(卫国除外,不断的降级)

楚国自己称王。。。。。其他都是周王授权的。。简单的就是楚国当时是蛮夷。。。。

齐晋秦宋吴越当时是周华人民共和国所属的县,而楚国一开始就是独立国。就好比现在的云南和越南,地盘都差不多大但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越南主席

在称呼上,诸侯都可称公,这里不考虑爵位。而如果考虑爵位,春秋五霸,齐国是侯爵,宋国是公爵,楚国是子爵,晋国也是公爵,秦国不清楚,没查到。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不一样,秦国是到西周末才正式归周,之前是商王朝封秦在西部用来抵御西戎的。后因护周有功,才被周封为诸侯。   还有一点,春秋五霸还有另一个观点,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最早称王的是楚国,但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底气不够,放弃了,但后来又称起王来。到了楚庄王的时候,楚国崛起,称霸,甚至还跑到周王室问鼎(问鼎中原)。    当然,到后来,诸侯都称王了。而看《左传》的记载,一直都是称楚为楚子,就是不承认楚的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