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大鹏说《通鉴》之213】 一 公元617年七月初五,李唐王朝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李渊在晋阳即今天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打响了推翻隋炀帝暴政的至关重要一枪。 不到一年时间,李渊就顺利进军关中,占领长安,随后接受隋恭帝的禅让,于公元618年五月二十在太极殿庄严宣告:大唐王朝已于本日正式成立了,我李家从此站立起来了! 唐朝虽然建立,可天下仍然在上演隋唐英雄传,未归一统。 李渊渐次削平李密、薛仁果、李轨、王世充、窦建德等各路一起逐鹿的猎友,但始终有一个敌人未能消灭,直到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接班,才最终将其平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这就是割据朔方即今天陕西北部的梁师都。 梁师都虽然只是割据朔方一隅之地,影响不大,无关大局,但他的存在,却始终表明唐朝国家统一大业还没完成,还没有拥有实现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更重要的是,当时唐朝的头号敌人东突厥,经常利用梁师都问题干涉唐朝内政,压制唐朝崛起。 二 梁师都是隋朝地方豪强二代出身,本是体制内正五品的高级军官鹰扬郎将。在公元617年三月,比李渊还早五个月就建立梁国政权,扛起反隋大旗。 刚刚拉起队伍,梁师都就给自己找了个爹——突厥,接受突厥送他的象征臣属的狼头纛,招引突厥兵马攻入黄河以南,被突厥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 仗着突厥的背书与支持,梁师都虽然实力不行,却多次主动进攻唐朝。 尽管每次都是被唐朝打得落花流水,铩羽而归,但梁师都小强精神爆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不是唐朝的巨轮碾不死梁师都这个小强,而是一方面李渊要集中精力对付实力更大的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暂时腾不出手收拾梁师都;另一方面着实投鼠忌器,梁师都后面站的是突厥这个北方霸主。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当太上皇,李世民还没把皇帝宝座坐稳,梁师都就送上一份大礼。 八月,梁师都“为之画策,劝令入寇”,充当带路党,带领突厥十万铁骑打到京师长安边上的渭桥之北。 李世民虽然在气势上压住了突厥,但仍然私下“啖以金帛”,用经济利益诱使其退兵。 这次因为梁师都的带路,帝都长安差点不保,李世民差点被踹下皇位。 事已至此,祖国统一大业必须提上日程了。 三 唐朝一直向突厥宣称:梁师都问题是唐朝的内政,朔方是唐朝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唐朝的核心利益所在。 但突厥颉利可汗非要在唐朝这个红线上踩上一踩,试探一下。 贞观二年即公元627年四月,当时还是突厥部属的契丹部落转投唐朝怀抱。 颉利可汗派人去和唐朝谈判,表示可以用梁师都交换契丹首领。 李世民当即表示,契丹和突厥都是国际社会大家庭的平等一员,突厥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唐朝交还契丹。梁师都问题是唐朝内政,不允许任何人染指,更不能拿来做任何交易。 李世民义正言辞的把突厥怼了回去,坚决要拿下梁师都,算是撕破脸皮,那就战场上见真章吧。 四 打梁师都,关键是防备突厥背后来一刀,必须做好与突厥决战的心理与实力准备。 当时的唐朝,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贸然决战,打赢的概率不大。 而国家统一大业又必须完成,梁师都必须消灭,朔方必须收复。 没办法,只有立足于大打,做好全面开战的思想准备,同时速战速决,不给突厥留下大兵压境的时间。 在突厥要用梁师都做交易的当月,李世民就派出大将柴绍和薛万钧进讨梁师都,攻击朔方城。 突厥果然派兵来救,与柴绍、薛万钧在朔方城外数十里处相遇。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唐军奋击,首战必胜,大败突厥。 稍后,趁突厥还没有全面动员起来,柴绍、薛万钧一鼓作气包围朔方城。 朔方城内,内外交困,粮草已尽。 还没等突厥再次调兵增援,梁师都堂弟梁洛仁就斩杀老哥,归降大唐。 至此,被梁师都割据十一年零两个月的朔方郡,回到唐朝怀抱。 大唐王朝的祖国统一大业,才算真正完成。 五 两年后,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二月,唐朝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兵败阴山,国灭被俘。 大唐就此走向复兴之路、荣耀征程。 一个立志走向复兴的民族,不可能容忍长期的分裂局面。 国家统一的真正完成,才是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最为坚实的基石。 只要审时度势,任何阻碍统一的外部势力都是可以战胜的,关键是你必须真正亮剑,像李世民一样,让对手看到你的决心和勇气!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微信公众号“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 |
|
来自: xjglyx2005 >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