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话题|“生”靠父母, “活”靠自己!
2016-05-12
人文之窗 什么叫“生活”? “生”靠父母,“活”靠自己。 健康需主动追求,而无法被动获得。 医生只能医治疾病,但无法给你健康。 人生病时,药物能在短时间内杀死病菌,但最终需靠自己培养健康的身体才能战胜疾病,更要靠平时保持健康的身体,使之对病菌及外部环境变化有良好的防御能力。 遗传对人的健康固然有关系,但有限,更重要的是你一辈子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遗传比喻为“命”,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是“运”。命由天定,运在我手。 由于人们所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志,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的健康模式使人们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 我们平时常说的: 祝你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值得商榷。健康和愉快都只是果,并非是因,更确切的应当表述为身体愉快、心情健康。因为,如果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很愉快,没有不舒适,人自然健康;如果心情健康,心态良好,自然就会愉快。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思”者,心之田;“想”者,心之相。因此,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意识,并由此选择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此,才能使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延年益寿。 古人早就告诉我们;欲治其病,先治其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疾病虽然只有局部症状显现,但表明整个身体出现失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生活的生,是生命的生,生活和生命连在一起,那就是生活要命,生命要活。 生命活,关键是心活。心活的人,在自己的环境和关系里,能够很灵活地适应并提升转化,在顺境中知道顺境的原因和结果,让顺境更顺;在逆境中知道逆境的问题和原因,心能平静地处理问题,转化困境并提升生命。 一个人唯有转变心态,树立正念,按照健康照顾的新概念,身体力行地对自己的饮食习惯、体形、运动养生、压力管理、情绪等有深人的了解和改进,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获得健康。 我们还应努力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的健康之道。 孔子提出“仁者寿”。修身养性,方能养生:“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转自:健康上海12320(zj_123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