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古人说这个肝主风,那如果肝中风邪,这个风太盛了,风太盛者动,头目瞤,这个头目瞤就是脑袋动,摇脑袋,古人说凡是现这个样子都属于这个肝,这也不一定,不过作个参考。 古人说风属热的,风为阳邪嘛,那么肝主筋,热者则筋缓,就是缓而不收,所以它直不起腰来,常常佝偻着,它这个筋松弛了嘛。那这个肝病,肝苦急嘛,肝这个性情如木,属木,喜条达,主疏泄,所以它一病了,它急,所以是疏泄的反面,因为这样子所以欲嗜甘以缓之,这是生理上一个良能。这个说肝中风。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这个与上对照就知道了,这个两臂不举是筋急,这个寒它收引,令筋拘急,所以两臂不举,如刚才所说肝性疏泄、条达,那么肝为寒郁,这就成了血瘀气滞的情况了,所以「舌本燥,喜太息」就是肝郁之相了。 那么血有瘀滞,就会舌本燥,阳明篇也讲了,但欲漱水不欲咽,那就是口燥,这个热在于血分,血瘀滞的这种情况。胸中痛是寒气往上攻的一种情形,咱们讲胸痹时讲过了,这个寒攻向上攻冲,所以胸中痛,以至于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肝病常常病胃,胃不和,食则吐,这个胃不和,由于肝虚不能制胃,这个胃气强,咱们就说阳明病这套东西,那么大黄甘草汤证不就是食后即吐,那是阳明病,阳明病要出汗,胃热、胃中燥,所以这个肝病常常影响胃,胃不和,它就不能吃,一吃就要吐,吐就要汗出,这个与阳明病结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 上面说的肝中风、肝中寒,在仲景的书里没有这个病,所以我说不是他写的,这是脏腑辨证,对脏腑为风、为寒反应的看法。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死脏与刚才肺死脏是一样的,肝脏真脉现者死,我们平时看这个脉看不出真脉来,都有胃气在里面,如果没有胃气,五脏脉独见,见者死,没有胃气了,当然非死不可。 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浮之弱就是轻取这个脉软、弱,稍微一重按如索不来就像绳索那样不动,本来这个肝脉是弦脉,弦脉上下端直而已,该动还是动,这个不来就是不动,只见脉之弦不见胃脉之缓,这就是真脏脉,这是一种。或曲如蛇行,像蛇行,肝的本来端直现象没有了,这也是真脏脉一种,所以这两种脉,肝病见之都要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这段提到一种病叫肝着。着,就是淤滞,著者不动谓之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就是方才所说肝气喜条达,像春天的树的样子,很柔和条达;如果血瘀气滞,那就不条达了,那就郁闷的很。常欲蹈其胸上,这个蹈是拿足去蹈,不一定拿脚去踩,拿手摁也可说是蹈,他愿意人拿脚踩踩好,那么就是气郁着之甚,是肝喜条达的反面,这就气瘀血结的情况。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这个病重起来不一定欲人蹈其胸上,痛疼都要发生的,在他未苦的时候,只是有上面的情况,人但欲饮热,这也是有寒的关系,这个寒能令气郁、血凝,这是寒造成的,所以人也愿意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这旋覆花汤底下不是有个注吗,林亿他们说各本都是旋覆花汤,但这个方剂不见,其实这个方剂在妇科里,后面妇人杂病中,就是旋覆花、葱白、新绛这三味药,新绛拿红花代替就行,新绛现在很难得了,也就是行气活血去淤的药,可见它治肝着还是对的,放在妇科可是不对的,讲到妇科要说一说,妇科里说这方子治妇人漏下血崩这类的情况,如果漏下血崩,那你再用行气去淤的药是错了,所以这个方子应该放在这,不该放妇科,等讲到妇科再说方子。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
|
来自: 昵称10196048 > 《胡希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