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莱姆病(lyme)

 明月晴天1964 2017-07-03

神经莱姆病

森林蜱能传播对人健康,危害严重的两种传染病:蜱传脑炎和包柔氏螺旋体菌感染(莱姆病)

 

神经莱姆病疾病概述: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

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临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于蜱咬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心脏与神经系统症状;三期为关节炎症。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伯氏疏螺旋体具有高度嗜神经性。

 ⑴在莱姆病的第一期,出现皮肤红斑时,病原体可能已侵犯到中枢神经系统。

 ⑵莱姆病第二期,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与末梢神经炎。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细菌培养、血沉、血清GOTGPTLDH。急性期从血液、脑脊液、关节液和皮肤病灶中,可查到病原螺旋体,脑脊液中淋巴细胞轻至中度增高,蛋白正常或轻中度增多。免疫血清反应在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头颅CTMRI

 

莱姆病是蜱咬性伯氏疏螺旋体多系统感染引起的自己疫源性疾病,侵犯皮肤、神经系统、心脏和关节等。1975天在美国康涅敌狄格州Lyme镇发现本病并命名,欧洲多数国家、俄罗斯、日本、欧洲和非洲均发现本病,我国自1985年首次报道,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证实23个省(市)存在Lyme病自然疫源地。神经莱姆病是伯氏疏螺旋体导致神经系统感染。

症状体征

本病多发生在夏季,病程分三期:

Ⅰ期是蜱叮咬后232天,除慢性游走性红斑,可有头痛、肌痛、颈强直及罕见的面神经瘫痪,ECM常在34周后消失。

Ⅱ期自发生股部、腹股沟或腋窝ECM后数周,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表现脑膜刺激征如头痛、颈强,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双侧面神经麻痹,以及畏光、眼球活动疼痛、疲劳、易怒、情绪不稳、记忆和睡眠障碍、关节或肌肉疼痛、食欲下降和咽痛等;常累及周围神经、单个或多数神经根,出现剧烈根痛或肢体无力;CSF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心脏传导障碍、心肌炎、心包炎、心脏扩大或心功能不全等。

Ⅲ期常见于原发感染后数月,特征是出现慢性关节炎,常见于HLADR2阳性病人。少数病例可见慢性脑脊髓病,如记忆和认知障碍、视神经和括约肌功能异常等。

疾病病因

病原体Borrelia burgdorferi通过蜱咬虫媒传递,感染人和动物,但感染蜱咬后不一定发病。

病理生理

蜱叮咬后伯氏疏螺旋体侵入皮肤,在局部孵育播散,形成慢性游走性红斑,受损皮肤可培养出螺旋体(I期)。数日至数周螺旋体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结或经血液播散到各器官,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导致血管损伤,引起心肌、视网膜、肌肉、骨骼、滑膜、脾、肝、脑膜和大脑病变,病理可见脑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及内膜增厚,可查到螺旋体(Ⅱ期);约10%患者变为严重慢性病变(Ⅲ期)时治疗效果不佳。

诊断检查

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100200×106/L,蛋白轻度增高,糖含量正常。病后45周可出现CSFIgG指数增高及CSF寡克隆带,提示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ELISA法可迅速检出CSF和血清特异性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感染后34周出现IgM抗体,68周达峰,46个月恢复正常;68周出现IgG抗体,46个月达峰,数年内仍可测试出。患者血液、CSF和皮肤可分离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2、脑电图、头部CTMRI检查多为正常,慢性期CTMRI可显示脑部多灶性及脑室周围病变。

 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神经Lyme病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脑膜炎、神经根炎、脑病和脊髓病等表现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试验,蜱咬伤史和ECM等可高度提示诊断。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特发性面神经炎、无菌性脑膜炎、多发性硬化、心肌炎、关节炎等鉴别,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医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极为重要。

治疗方案

 1、伯氏疏螺旋体对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曲松高度敏感,早期治疗:

 ①四环素:250mg口服,4/d,每疗程1030日;

 Bell麻痹口服强力霉素(100mg2/d)或阿莫西林(500mg4/d),34周;

 ③甲红霉素:250mg口服,2/d1030日。

2、脑膜炎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用头孢曲松[成人2g/d,儿童2080mg/dkg.d)、青霉素(200240万单位/dq4h)或头孢噻肟(2gq8h),静脉滴注,连用24周。

疾病预防

预防包括远离蜱感染区、使用驱虫剂和在疫区穿防护服。Lyme病疫苗效果仍有争议,12岁以下儿童禁用。

用药安全网提示

1、男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在林区、牧区、山野草地、水边等野外作业之青壮年发病率高。

2、在莱姆病各阶段出现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不要误诊为带状疱疹、脑膜炎、贝尔氏麻痹、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精神病等。

 

 

莱姆病:其临床表现一般如下:

1、皮肤病变:常为首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形损害。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2、神经系统病变: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3、心脏病变: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关节病变: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

5、其他表现: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病例

59岁,背痛,右侧上肢力弱,颅神经麻痹

5周前发热,39.4度,颈部僵硬。当地发现血小板减少,应用抗生素治疗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但是颈部不适越来越重,入院前一周,患者出现右手麻木,逐渐出现右手和颈部力弱。入院前2天,患者颈MR检查提示颈椎病,并颈部疼痛加重。

既往:糖尿病1年,30只香烟/日,不饮酒。无药物过敏史,已婚,家养2只狗。

入院时,患者颈部、背部、左眼疼痛。左侧眼睑下垂,因为复式,患者不愿睁开右眼。左眼内收、上视、下视困难,无眼球震颤。左侧鼻唇沟浅。双侧上肢肌力减弱,右侧手腕肌力3度,其余肌力5度。肌张力正常,右手针刺觉减退,右侧肱二、三头肌反射未引出,左侧Babinskis征阳性。指鼻试验双侧辩距不良,步态不稳。

入院后腰穿,压力266mmH2O,见下表。Grams染色可以见到单核细胞。头MRI见下图。

入院第二天,病情加重,双上肢肌力3度,双下肢肌力4度。ESR 3mm/h。脊髓MRI增强扫描,从胸段到脊髓圆锥软脊膜增强,累及马尾。

入院第三天再次复查腰穿,压力24mmH2O(?),淋巴细胞计数增加。

入院第四天,出现呼吸困难,构音障碍。胸片提示肺不张。给与头孢三嗪治疗。

第六天,患者病情好转,呼吸困难减轻。

第七天,再次加重,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ANCARF阴性,梅毒阴性。开始给与甲硝唑、强力霉素、无环鸟苷治疗。

Gadolinium-enhancedsagittal T1-weighted images of the lumbar spine (Panel A) demonstrate smoothleptomeningeal enhancement surrounding the conus medullaris and along the caudaequina. Fat-saturated, gadolinium-enhanced T1-weighted images through the brainstem show enhancement of the bilateral fifth cranial nerves (Panels B andC,arrows) and of the bilateral third cranial nerves (Panels D and E, arrows).

 

分析:

病例特点  老年病人亚急性起病  有前驱感染史   以多发颅神经症状  四肢乏力为主要症状

lyme抗体阳性

定位左侧眼睑下垂  左眼内收、上视、下视困难-左侧动眼神经

     左侧鼻唇沟浅-左侧面神经

     右侧手腕肌力3左侧Babinskis征阳性-双侧锥体束

     右手针刺觉减退-左侧脊髓丘脑侧束

     指鼻试验双侧辩距不良,步态不稳-双侧小脑

     双上肢肌力3度,双下肢肌力4右侧肱二、三头肌反射未引出呼吸困难-周围神经

定性  感染性疾病

答案:lym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