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8年,西汉平定朝鲜,在朝鲜设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隶属幽州。但令人意外的是,平定朝鲜的功臣左将军荀彘和楼船将军杨仆刚刚回朝,汉武帝就下令把他们处死。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西汉史学家班固曾说:“玄菟、乐浪,本箕子所封。”箕子就是商纣王的叔父胥余。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胥余因其道不得行,其志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朝鲜)。 战国时期,朝鲜隶属燕国。后来秦国灭掉燕国,朝鲜这才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 汉朝建国后,燕王卢绾造反,跑到匈奴。燕国人卫满也流亡于外,聚集真番、朝鲜及原燕、齐的逃亡者,梳椎形发髻,穿蛮夷服装,在王险城建都,自称朝鲜王,并利用西汉无力征讨之机,侵略、招降周围小国,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统辖的区域达数千里。 到汉武帝时期,卫满的孙子卫右渠继位朝鲜王。此时,投奔朝鲜的汉朝人越来越多,真番周围的许多小国想上书要求拜见汉天子,也被卫右渠阻止。因此,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派涉何前往朝鲜责备卫右渠,但卫右渠不肯接受汉朝诏命。 于是,汉武帝下令招募被赦免的罪人,由楼船将军杨仆与左将军荀彘统领,一路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一路从辽东郡出发,攻打朝鲜,征讨卫右渠。 但卫右渠调兵据守险要,所以汉军出师不利,两路军队都吃了败战。汉武帝对此十分不满,另派卫山出使朝鲜,凭兵威明告卫右渠。 卫右渠虽然取得了两场胜利,但其实力终究无法与大汉朝相抗衡,所以只好会见了卫山,叩头谢罪,表示愿意投降,并献上五千匹马,又向在朝鲜的汉军赠送军粮,派自己的儿子随卫山去汉朝谢罪。 不过,卫右渠给负责前去汉朝请罪的儿子派了一万多全副武装的随从。这令卫山和荀彘都十分担心,怀疑朝鲜人会叛变,于是便对卫右渠的儿子说,既然已投降归顺,应当命令随从不要携带兵器。此话一出,卫右渠的儿子也开始心生疑虑,怀疑卫山和荀彘想要欺骗并杀害自己,于是又率领自己的随从回到朝鲜。 卫山无功而返,汉武帝认为卫山无能,杀了他,然后又令荀彘和杨仆重新攻打朝鲜。 荀彘率军从西北方向直逼王险城下,杨仆也前去会师,驻军于王险城南。但荀彘与杨仆攻打王险城,打了几个月也未能攻下。之所以如此,除了卫右渠坚守王险城外,还与荀彘与杨仆在对待朝鲜的策略上出现了分歧有个。 他们的分歧是:荀彘想要强攻,而杨仆想要招降。荀彘竭力攻城,杨仆却暗中与朝鲜大臣取得联系,商量投降的事,双方往来会谈,还没有作出最终决定。因此,荀彘屡次与杨仆商定同时进击的日期,而杨仆只想尽快与朝鲜达成降约,不派兵与荀彘会合。两位将军不能相互协调,无法共同对敌。 汉武帝获知前线情况,恼怒地说,将帅无能啊!然后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督责荀彘与杨仆,并授予公孙遂有临机处置之权。不料公孙遂到达朝鲜,却只听了荀彘的一面之词,便把杨仆逮捕起来,并把他的军队合并到荀彘手下,然后便屁颠屁颠地回去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这个气啊,直接一刀就把公孙遂当场斩杀了。 不过公孙遂错有错着,至少他这么做,前线的作战思想终于统一了。荀彘在合并了杨仆的军队后,加紧攻打王险城,朝鲜路人、韩阴等大臣终于受不了了,相约向汉军投降。 元封三年(前108),尼溪相参派人杀了朝鲜王卫右渠,向汉朝投降。至此,汉朝终于平定了朝鲜。 在平定朝鲜中,左将军荀彘可谓居功至伟,但他刚回到京城,便被汉武帝下令斩首弃市,理由是荀彘犯了争功而相互嫉妒,违背作战计划之罪。而杨仆也因犯了擅自抢先攻击敌人,致使伤亡很多之罪,被判处死刑,但他用钱赎了罪,免除死刑,成为平民百姓。 |
|
来自: 青铜妖藏书楼 > 《古今中外军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