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珠溪语文~ 东征朝鲜,荀彘为何功归问斩 邓老师讲《史记》之十五 邓敏 公元前109年,卫氏朝鲜王传到第三代卫右渠。因为他不遵奉祖父卫满与汉廷订立的盟约,阻挠其他小国入朝觐见天子,于是武帝派涉何去劝谕右渠,但右渠不听。涉何无功而返,有些恼怒,就杀死了护送他的朝鲜裨王等人,挑起了事端。很快,涉何也被朝鲜袭杀而亡。这样本来可以避免的一场战火在那年秋天熊熊燃烧起来。武帝招募囚徒,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两路大军东征朝鲜,结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将朝鲜王右渠杀死,将其领土划分为四个郡。而就在左将军荀彘带领降将得胜还朝时,他等来的不是像其他战役中凯旋而归的将士们被封侯嘉赏的庆典,而是他怎么也没料到的一个结局——仗是打赢了,自己却被斩首示众了。 这是为什么呢? 话还要从头说起。荀彘以前一直在皇帝身边当差,很受宠幸。武帝这次派他领兵也有成全他,想让他立功封侯之意。加上他以前多次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大将军的英武勇猛,成为他的楷模和榜样,所以他也极想在军中建立奇功,成就自己的名声。他率领的又是少壮派部队,个个孔武凶悍、骁勇善战,都跃跃而欲成其功。 但是朝鲜的将士也非常凶猛,所以两路部队首发战事都没能占到便宜。武帝的主力部队在匈奴战场,他并不想在东征朝鲜上花太久的时间和太多的人力、物力。换句话说,他只是想小小的教训一下不太听话的朝鲜王而已。现在两军压境,再派一位使臣去劝降,小小的朝鲜国应当很容易就安定了。于是,他派了卫氏朝鲜的同宗卫山前去劝告右渠。右渠此时也不欲再将事闹大,愿意一心臣服于汉。可惜这样一个大好的和谈局势被一心想建战功的荀彘搅黄了,本打算带着礼品入朝谢罪的朝鲜太子瞬间变了卦。卫山空手回朝,被武帝以受人摆布、缺乏权谋的罪名诛杀。 因为荀彘的恃勇争功,而错失了一次和解的机会和诛杀了一位使臣。于是不得已,战争继续进行下去,荀彘在浿水边打败朝鲜军,将战线推进到敌人的总部王险城。但接下来的王险攻克战打得很艰苦,几个月都没有攻下。眼见着从秋天出兵打到现在都快半年了,大大超过武帝对东征朝鲜的预期,于是武帝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去督战。 原来,前方作战两位主帅的意见不合。荀彘主战,一心要建战功;而杨仆主和,想用最小的牺牲赢得全面和平,右渠王也已暗中派人与杨仆约好投降,所以两位主帅在战场上相互配合很不力。公孙遂一到军营,荀彘就状告杨仆约定进攻日期不来会合、贻误战机、有投敌叛国之嫌。公孙遂不加审理,就将杨仆解押回京。武帝看到这样的结果,暴跳如雷,当场就把无用的公孙遂给杀了。这样因为荀彘的争功嫉能,又错失了一次提前结束战争的机会,还为此损失了一位督军,废掉了一位将帅。 荀彘兼并了杨仆的军队后,极力进攻朝鲜。朝鲜方眼见王险城很难守住,也产生了动摇。于是,右渠王的手下在第二年夏天,杀死朝鲜王右渠后前来投降汉朝。这些降将后来纷纷被封赏,成为朝鲜这方土地的直接统治者,而荀彘一年征战,未有分毫嘉赏,反而弄得个“弃市”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没弄明白“成人”和“成事”之间的关系。他一心想要“成人”,成就一己之功。年轻力盛、建功立业,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建功应建立在“成事”的基础之上。贪图个人之功而不顾大局,损害整体的利益,将个人的功成建立在有损国家、民族的利益之上。这样耗费巨大投入而换来的个人之功只能是个人之殇。 要明白,事成才能功举。先“成事”,然后才能“成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