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侧柏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健行zhz 2017-07-04

张俊飞1,孙广璐 1 ,张 彬23*,孙自 国1,李玉1

1. 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2 2.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0280073.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西医结合药物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 028007

摘要: 侧柏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是侧柏叶发挥多 种药理作用 的药效物质基础。 文章就侧柏叶的丰富药理作用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 侧柏叶;

药理作用

DOI 标识:doi: 10 3969 /j issn 1008-0805 2013 09 087

中图分类号: R28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0805( 2013) 09-2231-03

侧柏叶又名 柏叶, 丛柏叶,扁柏叶,是侧柏的干燥嫩枝梢及叶,多分枝,小枝扁平,长短不一。 叶细小鳞片状, 贴伏于扁平枝上, 交互对生, 深绿色或黄绿色。 质脆, 易 折 断, 断 面黄 白 色。 侧 柏为 柏 科侧 柏 属,属我国特有树种,分布广泛。

据报道,侧柏叶一年中挥发到空气中的物质经鉴定有 202 种化合物,其中烷烃有 68 种, 烯烃 45 种, 烯烃中萜烯类物质有 25种,炔烃 5 种,醇 28 种, 酮 15 种, 醛 2 种, 酸 5 种, 酯 14 种, 芳烃11 种,醚及其他物质 9 种。 主要是分子量中等或偏低的化合物,碳原子数多数在 20 个以下,占总化合物数量的 92 08%。 主要化合物为挥发油中的 α - 侧柏酮、 α - 雪松醇、 小茴香酮、 α -紫惠槐烯、侧柏烯、蒎烯、α - 蒎烯、丁香烯等。 黄酮类中的柏木双黄酮、芹菜素、槲皮苷、槲皮素、杨梅素、扁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杨梅苷、香橙素、山萘酚、黄酮等 。 鞣质, 另含 10- 二十九烷醇,β - 谷甾醇,异海松酸,莽草酸等。 在侧柏叶中除化合物成分外还分离出链格孢属、盘长孢属、球色单隔孢属、壳单隔孢属、碟裂壳属、根霉属等多种内生真菌属。 并且发现侧柏叶中 含有 Fe Mg Ca Zn Cu Pb Ni Cd Cr 等多种微量 元素。

侧柏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中医认为侧柏叶气清香, 味苦涩,微辛,具有凉血止血, 祛风降湿, 化痰止咳, 消肿散毒, 生发乌发的功效。 多部药学著作介绍了侧柏叶有治疗吐血,失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风痹历节作痛, 祛风, 利小便, 散疲等药用价值。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侧柏叶有多种药理作用。 现综述如下。

1 侧柏叶的药理作用研究

1 1 抗菌作用 通过对侧柏叶挥发油的体外抑菌研究发现,侧柏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四联球菌、产气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其中对四联球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而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据报道鞣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抑菌效果 。 侧柏叶的抗菌作用可能和其中的鞣质成分有关。

研究发现侧柏叶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黄瓜白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耐药性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黄瓜白粉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 78 5% , 抑制效果较好  。李园园等用乙醇提取侧柏叶成分对葡萄白腐病菌、葡萄黑痘病菌、番茄绵腐病菌和青霉病菌四种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 EC 50 分别为:5 4243 1868 913 19 000 g/L。 从侧柏叶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对苹果腐烂病菌、葡萄黑痘病菌、棉花黄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15] 。

1 2 抗肿瘤活性 蒋继宏等用 Alamarblue 法对提取的侧柏叶挥发油进行了抗人肺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侧柏叶挥发油对肺癌细胞 NCI H460 (人 肺 癌) 有 明 显 抑 制 率, 抑 制 率 达 到 了86 24% 。 侧柏叶挥发油中的雪松醇抗人肺癌细胞实验结果是雪松醇对人肺癌细胞 NCI H460 半致死浓度为 44 98μg· ml 1

近年研究发现,槲皮素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凋亡,如白血病细胞、胃癌细胞、结肠癌细胞、肺癌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瘤细胞和胰腺癌细胞等,槲皮素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中药抗癌有效成分之一。 槲皮素具有部分雌激素作用,能有效地预防或治疗与雌激素有关的肿瘤,比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动物体内实验已证实槲皮素能减少乳腺癌的发病率 。 郭二坤 [27] 等对 SD 大鼠进行颅内接种 C6 胶质瘤细胞, 并用槲皮素进行治疗。 结果发现槲皮素可显著抑制大鼠颅内 C6 胶质瘤细胞生长, 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1 3 抗炎作用 梁统 [28] 等用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及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爪肿胀的急性炎症模型。 用侧柏叶黄酮提取物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剂量在 12 5 50 0 mg· kg 1 。 侧柏 TF(用芦丁为参照品测得侧柏总黄酮) 可显著抑制小鼠耳片肿胀,25 0 50 0 mg· kg 1 剂量能显著抑制大鼠足爪肿胀,25 0 mg· kg 1的侧柏总黄酮作用强于 2 0 mg· kg 1 的地塞米松,表明侧柏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抑制急性炎症作用。 对侧柏叶总黄酮的抗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侧柏总黄酮对中性粒细胞 LTB4 5 HETE 生物合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 5 - 脂氧合酶的活性发挥作用。 侧柏总黄酮对 5 - 脂氧合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 IC 50 值为 22 2 mg· L 1 。 抑制细胞内游离Ca 2 + 水平增高可能是抑制 5 - 脂氧合酶的作用机制之一 [2930] 。

1 4 抗氧化作用 丁航等 [31] 研究发现侧柏叶中黄酮加入到红细胞悬液中可明显抑制 H 2 O 2 诱发的人 RBC (红细胞) 溶血, 溶血度及丙二醛的含量均下降, 并随着黄酮剂量的增加, 抑制作用加强。 显示侧柏叶中主要成分黄酮化合物是有抗 RBC 氧化损伤的作用的。 许宗运等对南疆地区 37 种植物清除有机自 由基的能力做了比较,发现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植物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对槲皮素研究中发现,槲皮素能明显保护过氧化氢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其保护作用与抗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的完整性有关。 槲皮素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1 5 凝血作用 研究莽草酸对 Collagen (胶原) 和 ADP (二磷酸腺苷)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莽草酸有很好的抑制体外 Collagen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且剂量和作用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说明莽草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具有抗凝血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陈学松等研究发现侧柏叶有较好止血作用,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生用凉血止血,侧柏叶中槲皮苷是其止血的有效成分之一。 侧柏叶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推测与炭品中槲皮苷部分分解生成槲皮素有关。 芦丁(一种槲皮素糖苷) 的抗血小板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 PKC 活性和血栓素 A2 形成,随之阻止磷脂酶 C 激活, 从而阻碍磷酸化和细胞内钙动员,最终抑制血小板聚集, 起到止血的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 槲皮素和其它黄酮类化合物作用于血小板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靶标是 3'5' - 环磷腺苷及环磷鸟苷磷酸二酯酶 [37] 。 槲皮素在止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6 神经保护作用 Koo KA 38] 发现侧柏叶 90% 甲 醇提取部位对过量谷氨酸诱导的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细胞损害具有显著的防护作用, 并分离得到 5 个成分的神经保护活性, 只有松脂衍生物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1 7 降血脂作用 姚思宇等 [39] 以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研究鞣质降血脂的作用方法。 以 56 428 214 1 mg/kg 剂量的鞣质连续给大鼠灌胃 35 d, 并于第 15 天及第 36 天采血测定血清胆固 醇(TC) 、甘油三酯(TG) 及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HDL C) 含量。结果表明,鞣质能明显降低大鼠 TCTG 及提高 HDL C 含量。

1 8 镇静作用 王艳英 [40] 等利用多导电生理技术手段, 采用与情绪有较大关系的最常见的生理指标为因变量,从嗅觉的角度研究侧柏挥发物对人体的影响,结果显示嗅闻侧柏挥发物后人体手指温度极显著升高,人体血氧含量略有增加, 平均心率、心电 RR间期值显著降低。 说明人处在侧柏环境中情绪趋于放松状态,感觉清新、舒爽、愉悦, 有镇静的作用。 Kagawa D用含有雪松醇的空气向用咖啡因处理过的大鼠和小鼠笼中通气 30 min。 记录给药期间的自 主活动, 并各自 设地西拌阳性对照组和吸入空气组。 结果显示,吸入雪松醇的 Wistar 大鼠, 累积自 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小鼠也出现相同的情况。 为检测雪松醇是否影响大鼠的嗅觉系统,向大鼠鼻腔灌注 5% 硫酸锌/0 5% 氯化钠, 降低其嗅觉功能。 2 天后,测定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 并取中隔和鼻甲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显示,嗅觉降低大鼠吸入雪松醇均仍可延长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 表明吸入雪松醇产生的镇静作用,是通过嗅觉系统之外的途径产生的。

2 展望

侧柏作为我国特有树种之一, 在全国分布广泛, 资源丰富。其药用价值很早就被发现,并且在中药方剂中大量使用。 研究发现不同地方的侧柏叶化学成分有所不同,含量也不同并且一年四季中的化合物含量和成分都略有不同。 侧柏叶有抗菌、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止血、降血脂、保护神经、镇静等多种药理作用, 但是作用机制不是很明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段发展,很多先进的生物学技术在各种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 血清药物化学与药理学, 蛋白印迹, 基因芯片技术, PCR,Western 等分子生物技术在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膜片钳技术等在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研究。 以上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必将为有效物质作用靶点的确立做出贡献, 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