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怕的“经验”(原创)

 昵称33542116 2017-07-04

       如果单纯的简化个体,则可以将其抽象为一个“盒子”,当有输入时,它会产生相应的输出,而个体的输出所依赖的基础,在某个角度上可以看作由这三部分内容构成:“本原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化反的知识”,这些基础的内容构成了个体参与整体社会的运行、应对、创造等的过程。

       “本原”的知识,或者知识的本原,即为事物本身运行所反映的根本,是为维护自然界正常运行的一些基础的规律所遵从的本质,比如在目前的三维世界认知中对应的万有引力、速度、加速度等类型数学的描述,如果细细归类总结,可能维系目前认知的自然界的本原知识就那么多。

         经验的知识,这个范围由于人类个体数量的庞大,知识积累的手段、途径越来越多,互相关联与应对的内容越来越多,这类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不断的各代人的传递与确认,很多经验的知识慢慢代替“本原”,成为了“本原”的知识。无法认清真相的时候,人们只能选择当前逻辑趋同的假设作为真相,于是假设便成为了真相。当经验的知识作为主流,并且被有意无意的引导的时候,经验有可能变成“本原”,尤其在缺少主动认知的时候,这类知识的替代会遮盖掉“本原”的真相。历史上发生的这类事情多不胜数,典型的如“日心说”、“地心说”等,事后观觉得可笑,事中的人可能是狂热与笃信。因为经验知识的遮盖,“本原”知识的稀少,所以追寻本原才显得如此重要,同时搜寻的路径也非常艰难。

       “化反”的知识,即化学反应的知识(一个借喻)。这类知识是依个体自身对前两类知识的吸收与归纳,同时加入了更多个体自身的思考而产生的知识积累,这类知识可能从某个方面看,是推动人类认知前进的主要方面,决定其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二个,一是人类主动性、关联性的思考;二是适当的输出时机。

        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获取“经验的知识”已极其便捷,这些类型的经验与知识迅速在个体中进行积累、转化、输出、参照、再积累等,形成循环。当然,在经验知识获得与输出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参照,即社会发展或事物变化的过程。在知识充斥的时候它们同样在变化,无视这些变化的输出,将可能带来惨剧或灾难。

        拿股票市场作例子,一根根K线映照的其实是参与者的内心。观察市场的理论多如牛毛,比如混沌、波浪、K线形态等等,仅依K线本身做出反应的理论,永远只能是滞后的,只是经验的总结为理论而已。某个时段里理论与实际可能会有重合。但当市场自学习后,理论本身便不能贴合新的形势的变化,此时如果再轻易下注,其结果往往便是亏损。只有直指内心变化的理论才是真正与市场共振的理论。交易市场永远离开人的参与,人性才是交易走势真正的本原。心理变化带动交易行为,交易行为产生对应的交易K线图。从K线入手是由表入里,难之又难。

         现代社会其实大量在使用经验知识,而且也在依经验知识维系社会的前进,依目前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要想在这个本原、经验、化反交叉重叠,纷乱不已的社会取得更多的进步,或者有所更多的收获,获取本原就显得尤其重要。而且在某些阶段,或某些初始认识事物的阶段,经验知识的使用还需谨慎,尤其是在人类个体发展的初期,即白纸展开的刹那。我想这也就是基础教育阶段为何中国的教育被诟病的原因之一。

         基于认知的范围,我们很多人可能不一定能划出“本原”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分界。一些初始教育者,会将这类知识统一排入教育计划,甚至不让受教育者学会、记入脑中,教育者的责任便不能算完成。于是一个负向的循环便由此形成,当受教育者进入社会,这类固化的经验知识,便会成为其个体输出的参考,进而影响其对应的个体发展,无从跳出,便会一直受其影响。

         同理,家庭教育的实施,我们也需思考。我们的知识是混杂的,如果无法分清三者,那么随本原知识,受教育学习,自我认知而来的知识,便一同输出到下一代,使其更加固化,进而进入代际的负循环;

         正确的处理,便是从两端处理,更多地协同引导、认清本原的知识,发挥其自然的天性,引导思考进行知识的化反,提倡相应的思考与尝试,而不是凭经验进行压制,尽可能地发挥新个体的主观性,这可能才是真正的“新人”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