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 “迷你”课程:一所学校的课程深度变革

 昵称13526324 2017-07-04

 

 

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前身为骊山中学。1964年,作为宜川新村(上海市首批工人新村之一)的公建配套单位应运而生。2003年,根据普陀教育“圈、链、点”战略布局,由上海市宜川中学承办并更名。不论过去还是今天,宜川附校人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精彩生活每一天!”的学校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的办学使命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培育“大写的人”。这一使命,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又体现学校的办学实际。培育“大写的人”,刻画了学校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明确了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和方向,并由此演绎出学生培养目标。“大写的人”就是真实的人、善良的人和求美的人;就是具有“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人格特征的“爱生活、讲规范、重责任、善学习、强身心、会创造”的人。

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迷你”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课程经验的提炼和延展,增强学校课程教学与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办学目标以及师生需求之间的适应性、整合性、共生性和有效能性。首先,要定位学校课程的逻辑结构,要在满足国家课程内容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校本诉求和课程特色。其次,要导向各个学科的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再次,聚焦影响课程教学效能的关键性因素,“调结构、强技术、重文化”,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


一、什么是“迷你”课程?

“迷你”,是一个音译外来词,它的内涵包括:短小的、亲切的、有趣的。“短小的”指向课程目标立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和终身发展相关联;“亲切的”指向课程内容设计,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需要相关联;“有趣的”指向课程实施过程,倡导“自能、乐学”的理念和策略,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关爱”之乐,“交往”之乐,“创造”之乐和“成功”之乐。

“迷你”课程,是将课程哲学观由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转向阿普尔的追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它既关注师生的生活问题和教育需要,也关注一贯制学校学段衔接中遇到的课程教学问题,通过整体设计、目标分层、结构优化等策略,设计满足615岁少年儿童的课程序列,凸显与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育人优势与实效。

学校的“迷你”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充分地考虑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在理念上讲究三个“多一点”,即设计上选择多一点、实施中互动多一点、结果上创造多一点。在课程功能结构上讲究满足三方“需求”,即基于标准的课程满足国家需要、多元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四自”人格教育活动课程满足办学需要。在教学实施上讲究“三原则、四个切入”,即精准的目标定位、灵活的问题导学、及时的达标反馈,以及预学习、问题导学、小组互助和作业统整。

  

二、“迷你”课程的定位与路径

“迷你”课程设计与开发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着“丰富学习经历,激发学生潜能”的要旨,通过建构一个融学科体系、师生经验和社会生活为一体的课程结构,以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和适切性,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对于“迷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有以下四条路径:

1.办学理念课程化

2011年,我校在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自主能动,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旨在创设主动认识、自我教育、多元发展的机制,让师生充分展示生命的主体性,积累学习生活经验,感悟学习生活乐趣,培育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人格的‘爱生活、讲规范、重责任、善学习、强身心、会创造’的主动和谐发展人才”。上述这些也构成了我校课程哲学的基本内涵,我们期望不仅能让“自主能动,快乐学习”成为“迷你”课程创生、实施的指导思想,更能用一个个小切入口、小主题活动来诠释和演绎办学理念,将育人目标转化为生动可感、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

2.碎片课程系列化

随着时代的演进、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发达,人类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打开电脑、通过手机就能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我们所面对的中小学生也早就耳濡目染了这种碎片化的、快餐式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或者在学校生活之外,也从各种渠道(尤其是一些社交网站、通讯平台)学到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知识与技能。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认为应该开发孩子们最想学的、喜爱的、短小的学科拓展课程,并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结构化、序列化,让小课程也可发挥大价值。

3.人格教育“迷你化”

教育的意义在于要为学生提供真正有助于潜能发挥、个性释放和成长的知识,我们都深知学生心智完善、身心健康比学习的功利目的更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习得更有意义。因此,在育人目标中,我们将“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确定为宜川附校学生必须形成的人格品质。围绕“迷你”课程的建设,将人格教育“迷你化”是我们实施人格教育的一条蹊径,即以课程建构的方式来建立我校“四自”人格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活动方案及评价体系,以“迷你”课程的理念来精心设计人格教育的创意活动,凸显“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价值观。

4、非正式学习再优化

198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全美教育联合会前主席瑞思尼克发表了任职演讲“学校内外的学习”,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由于非正式学习关注在情境中理解问题,关注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重视分布式的智力活动,因而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经验更加符合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情境。因此,我们通过校园“五节”(美育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思想节)、学科促学活动、学科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各种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并将这些活动通过精心设计与实施,散发“迷你”的魅力——让“在情境中学习、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的机遇和动力。

 


四、“迷你”课程,精彩无限

通过对微型课程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实践中的探索和反馈,充分发挥“迷你课程”对丰富中小学生多种学习经历、增强九年一贯制学校育人效果的重要作用。其三,让教师参与课程的决策,掌握课程创生、开发、设计、实施的核心理论,为一线教师开发自己擅长的课程提供脚手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具体研究目标达成情况见下表。

 

研究目标

具体内容

提升课程领导

凝练形成“迷你”课程哲学观,建立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结构框架,建立科学的校本课程研发、组织、实施、管理机制,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

丰富课程内容

在课程结构框架下,设计与开发满足学生需求、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迷你”课程系列,即进一步打造学校“名片”课程,实施“每人一门精品课程”工程。

支撑课程实施

1.形成学校“迷你”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操作范式,包括:“一页纸教学法”为操作要义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路径,以“一本多元”为思路的校本拓展课程开发策略,以及“四自”人格教育“迷你化”创意设计的操作要领。

2.建构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学校课程实施的效能。

1.提升了学校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

“自主能动,快乐学习”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是“迷你”课程的哲学观,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断丰富并演绎“自主能动,快乐学习”的内涵,并提出继续发扬“让教育充满生活乐趣”的教育旨趣,不断增强学校课程教学与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办学目标以及师生需求之间的适应性、整合性、共生性和有效能性。

形成了学校“迷你”课程图谱,将学校的课程结构通过创意化和标志化的方式表征出来,凸显了学校课程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学校“迷你”课程图谱,即校本课程结构体系,既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哲学,也将学校的三类课程和特色课程有机地统整在办学理念之下。

建立了校本课程的研发、申报、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运作机制,有力提升了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2.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内容

在三年中,按照课题实施计划,有序推进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研究。对学校的五个“名片”课程(京剧——雅趣生活,涉台——交往生活,科技——创意生活,体锻——健康生活,“悦”读——书香生活)的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策略不断进行优化与完善。

京剧课程,以专业社团开设为抓手,形成了一批优秀节目,参加社区、区级、市级比赛和展演百余次。校本教材《我们爱京剧》几经磨砺终于成稿使用,并在普陀区第十二届科研成果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涉台教育课程,不断总结经验、扩大影响力,提出了“三进一延”(三进,指的是进课堂学习、进社会实践、进人际交往;一延,指的是延展结对交流资源)的策略。目前,结对交流的资源也得到进一步开拓。我校学生走进台湾学校生活,台湾学生入住上海的“家”,这些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给予学生终身难忘的高峰体验。

科技课程,以“人人编程”为口号,形成了新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其中“玩转手机”立项为2015年度全国智慧教育课题,学校机器人社团荣获2014学年度普陀区“优秀中学生社团”称号。

体锻课程,在原有跳绳、踢毽子的课程内容基础上,增设了武术、跆拳道、射箭等课程,提炼了“双能驱动,多技一长”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策略。

“悦”读课程,经过十年的锤炼,“与书为友,读书为乐”的理念形成共识,围绕着“整”、“分”、“享”、“境”的四个策略,我校的阅读课程特色日益显著,还应邀参加第十四届教育博览会,展示推广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经验。小思阅读平台的构建开通更让阅读活动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便利,内容与形式更多样了。

近年来,我校把弘扬红十字精神作为优化育人模式、促进“四自”人格教育的重要主题和抓手,成为学校第六张“名片”。学校构建了开展红十字教育工作的“一三三”体系。以育人目标为出发点,以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为主要抓手,从志愿服务、探索人道法和红十字急救等一系列项目中,推行体验式的生命教育。

20149月,我校“每人一门精品课程”终于有了第一批“上市产品”:“奇妙的数学”、“游世界、学口语”、“演一演小学堂”、“趣味24点”、“课本中的伟人们”、“篆刻”、“品茶论道”、“有趣的折纸”等课程面向中小学生们开设。学校依托项目研究机制,鼓励每位学科教师以自己精品课程开发为C级(个人)项目开展研究,并且连续三年,我们的C级项目都以此为主要研究内容,学科教师100%确定了自身精品课程开发的主题,完成了课程内容的设计,形成了共计64门精品课程(见2016学年学校项目申报汇总表之“精品课程”开发系列)。同时,以项目发布会、中期评估会和教育年会等为契机,让老师们通过交流发言,不断梳理、反思和总结精品课程开发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

 


五、学校课程“迷你树”

(一)学校课程“迷你树”的价值取向

为了进一步明晰学校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反复推敲打磨,形成了以学生培养目标为主干,以“基于标准的课程”、“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和“解决成长冲突的课程”三类课程为分支的学校课程“迷你”树(即“迷你”课程的分类思维导图),将学校的课程结构通过创意化和标志化的方式表征出来,是以课程的价值取向诠释着办学理念,凸显了校本课程的哲学思想。树状的课程结构图与学校的校标形象更为相近,也成为了学校文化标识系统的一部分。

按照课程“迷你”树的分类,“基于标准的课程”指的是小学到初中的所有基础型课程,也就是以“一页纸教学法”为操作要义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指的是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我们认为基础型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根本,而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不论是从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形式,都是对基础型课程的补充和延展,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让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预期的发展,并有可能更多元地发展。其中,我校拓展型课程包括体现办学特色的“名片”课程和教师自主开发的精品课程,在课程开发中都要求贯彻“一本多元”的指导思想,形成相互关联的课程群。“解决成长冲突的课程”指的是学校德育课程即“四自”人格教育的实践,课程从广义上说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把“四自”人格教育也以课程建设的思路来进行整体架构与设计,目的是使学校的育人与教学工作统整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升育人的效能。

(二)学校“迷你”课程图谱的定位

我们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原有基础和“四自”人格教育的目标,按照年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出“兴趣+自立”阶段(一到三年级)、突出“乐趣+自信与自尊”阶段(四到七年级)、突出“志趣+自强”阶段(八九年级),按照课程内容划分为六个类别,即:“四自”人格教育、工具类(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类(衔接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技——创意生活、京韵——雅趣生活、体育——健康生活、涉台——交往生活)、社会实践类(整合探究活动)、心理健康类和“五节”文化。课程图谱勾画了学校的课程地图,也体现了学校对课程分布的序列性和科学性思考,旨在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格发展需要密切关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