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认识误区,科学认识、正规治疗抑郁症
指导专家 石家庄市第一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吴彦敏
□本报记者 梁蕾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现今全球有超过3亿名抑郁症患者,占比高达4%,比十年前的患者人数大为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预估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负担的第二大病,到2030将直线上升为第一大病。有关专家指出,抑郁症患者的终生患病率达到10-15%,然而真正得到正规治疗的不足10%。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目前人们包括患者在内对于抑郁症存在着较多的认识误区,这些误区很普遍,影响了抑郁症的及时发现与治疗。因此,心理专家提醒大家应避免以下几种常见心理误区,正确认识抑郁症,合理治疗。
心情不好就是抑郁症。
人总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但这种低落的情绪不会持久,很多人都会通过购物、看电影、吃大餐等方式,使自己的低落情绪很快缓解。但抑郁症的低落情绪则是持久的,最少持续两周不缓解。
抑郁症的产生与精神压力或者事件刺激有关。
到目前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抑郁症与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相关。生物因素指的是抑郁症患者的脑内某些兴奋神经的递质是缺失的;遗传因素指的是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抑郁症的发病也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抑郁症的治疗也要考虑综合治疗。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认为“想开点”、“坚强些”就能缓解抑郁症,甚至认为抑郁症只需疏导不用服药等,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抑郁症病因复杂,治疗也应该是全面、综合的,往往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甚至电休克等治疗方法的综合运用。
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性格内向的人并不比外向的人有更高的患病率。但性格不稳定、应对外界压力不成熟则与抑郁患病率息息相关。因为外界的一些压力使自己的内心动荡不安,抑郁焦虑情绪会随之而来。
抗抑郁药有兴奋剂,具有成瘾性。
可以肯定的是,抗抑郁药不是兴奋剂。抗抑郁药在骤停或减少剂量的时候可能出现恶心、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但不会成瘾,所以停药减药时一定要遵医嘱规范应用。
抗抑郁药适合所有的抑郁症患者。
抗抑郁药不是对每个患者都有效。药物对不同程度的抑郁疗效不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而言,抗抑郁药有显著疗效,而对轻度抑郁症患者则心理治疗是有效、有益的。因此针对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需要制定综合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除了以上这些心理误区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有些患者或其家人对抑郁症有病耻感,生怕别人知道患病的事实,从而会影响抑郁症的进一步规范治疗。对此,应认识到抑郁症也是一种疾病,积极、规范的治疗是助其康复的必然途径。